皮影戲 5.

委婉悠揚的南派皮影戲

相比於北派皮影戲,南派的皮影戲無論在影人的操縱方法,還是在演出的風格上都有很大不同。南方皮影的操縱方法為平端式。皮影人物由硬牛皮製成,所以動作局限在前麵一個方向和向後轉。

在表演風格方麵,南方皮影更委婉、更細膩,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的沔陽皮影戲、浙江的海寧皮影和台灣皮影等。

在我國皮影戲藝術行當中,湖北的沔陽皮影戲以玲瓏剔透造型生動的影像,優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橫生的台詞,優雅動聽的伴奏而獨具一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其中,在沔陽民間流傳著的一首歌謠可以看到皮影戲的藝術魅力:

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批評)捏悶脾(受氣)。

沔陽皮影曆史悠久,早在元明時期的時候就因唱腔以漢腔、楚腔、秦腔和川腔為主,也含有荊楚民間小調,被稱為彈戲皮影。據《沔陽縣誌》記載,明末清初,沔陽一帶凡辦會事、酬神就有唱皮影的習俗。據《沔陽傅氏宗譜》記載,明代萬曆年間,沔陽人戶部尚書傅頤

因病回家祭祖,命令道官發銀50兩,唱皮影戲3晝夜,可知當時皮影已傳至荊楚各地。

至清代初期,沔陽、潛江一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影子表演、詞格及筒子腔、歌腔等唱腔。

據《沔陽縣誌》等資料記載,清代的嘉慶年間,沔南繡花堤漁鼓藝人皮思金、皮思銀兄弟,因家鄉十年九水,流落他鄉,沿門苦唱乞討不得溫飽,最先引進皮影戲。

皮氏兄弟起初用布鞋殼,模仿外地皮影模樣剪成人影子,用燈光照映白布,操作影人表演,以沔陽漁鼓調行腔,用沔陽方言道白演唱,初步形成沔陽皮影的特色,以此招徠觀眾,維持全家生計,名噪一時。

皮氏兄弟使漁鼓與皮影合流的這一創舉,轟動四方鄉裏,人們爭看稀奇。

道光年間,漁鼓藝人張洪顯、劉泡在皮氏兄弟影響下,相繼演唱筒子腔皮影子,在沔陽也非常有名。鹹豐年間,皮氏傳人陳大煥、陳大海嚐試用白紙殼和皮革剪成影像,塗上顏色,使黑白影子變成彩色影子,並日漸興盛起來。

至同治年間,沔陽皮影藝人大增,成立了皮影行會,公推李坤能為會長,繼而又發展到應城一帶。

沔陽漁鼓皮影藝人一致公認皮氏兄弟為沔陽皮影戲一世祖師,同時也和民間戲班一樣,尊崇“老郎王戲神”,設牌位祭拜。

清代末期,皮影藝人自立班社,收徒傳藝,在農村集鎮、茶館酒樓演唱皮影戲。後來,以長埫口陳幺、龔本槐為首,

在應城“萬曆記”茶館成立了沔陽下路漁

鼓皮影行會,鄭場陳國壯、伍明奎子成立了沔陽上路漁鼓皮影行會。至此,沔陽皮影戲才正式定型。

沔陽皮影戲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其中以沔陽漁鼓腔最為流行。在演唱時,以打擊樂伴奏,一唱眾和的形式演唱。

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高亢委婉、圓潤激昂。凡學唱者,必先學會“公雞打鳴”,以雄雞鳴叫發音為起音,尾音為拖腔,跳度高達17度。

這種“雞鳴腔”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麵楚歌》,其源頭有史料可追溯至《山海經》和《楚辭》,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

歌腔的唱腔種類有男腔、女腔、醜腔、天官賜福腔、八不就腔、雜花腔六大類。漁鼓腔出自古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沔陽漁鼓唱腔十分豐富,分平腔、悲腔、魚尾腔也稱作“鳳尾腔”、“琵琶腔”、“雜花腔”。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階跳度大,音域寬,音色美,高亢,婉轉,傳情達意,十分動人。

藝人根據本子中的梗概臨場發揮,通常是一韻到底、通俗易懂。有時還即興添進“浩水詞”或“搭白”,如“唱了這一會,茶水無一杯,雖說東家茶水貴,可用罐子煨”等。

這其中,皮影戲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漢平原婦女哭聲和花鼓戲悲腔,哀怨淒涼,催人淚下。

特別是皮影戲的每段唱詞尾句的“抖包袱”,為一唱眾和的“幫腔”,以“哎、咳、呀、喲”等襯詞,補充延伸詞意和樂意,擴展曲式結構。在長達十多個音節或幾十個音節的和唱中起伏跌宕、氣勢雄渾、節奏明快、聲情並茂,分外悅耳動聽,使人久聽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