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皮影戲劇目十分豐富,據說清代“三根半筒子”之一的張洪顯,一人就能唱300本皮影案卷戲。在古時,由於皮影戲的藝人傳承時全憑口傳心授,因而多數劇目失傳。

在後來流傳下來並一直演唱的皮影劇目中,取材於傳奇、演義小說的皮影劇目有《封神榜》、《並吞六國》、《孫龐鬥智》、《三國誌》、《隋唐演義》、《西遊記》、《薛仁貴征東》、《薛剛反唐》、《羅通掃北》、《五虎平西》、《七俠五義》、《楊家將演義》、《武鬆打虎》等。

取材於曆史故事的皮影戲劇目有《昭君和番》、《嶽飛傳》、《洪秀全》、《乾隆遊江南》等。

取材於案卷的皮影劇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圖》等。

取材於戲曲故事的皮影劇目有《吳漢殺妻》、《呂蒙正趕齋》、《二度梅》、《瓦車棚》等;取材於二十四孝故事的皮影劇目有《一家賢》、《董婆教女》等;取材於民間故事的皮影劇目有《雙頭驢》、《三門街》、《十三款》等。

浙江的海寧皮影戲是南宋皮影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形成與趙宋王朝遷都臨安有關。當時大批的皮影藝人隨達官顯貴南下,也受到當地人的喜愛。

而海寧因為接壤杭州,車船往來均十分方便,所以皮影戲很快便傳入海寧,並且十分盛行。先是達官貴人、上層人士在壽慶、喜期、喪吊、宴會時請藝人演皮影戲。

清代光緒年間,朝廷下令禁止在閥門演出,皮影戲一度衰落,藝人大多轉務農業。

後來這些藝人在鄉間傳統節日和民間婚喪喜事中演出,逐漸為鄉閭喜愛,皮影戲又趨於繁榮。

那時,蠶戶為求祈豐收,養蠶前由獨家或幾家合起來請皮影戲班演出,通宵達旦。演出結束後,由戲班揭銀幕貼上蠶匾,以示吉慶,再由蠶戶給戲班桃花紙換上銀幕,這就是蠶花戲習俗。

皮影戲流入民間後,成為發展過程中的鼎盛時期。至清代末期,全縣有11個戲班,近百名藝人,分布在斜橋、鹽官、郭店、石井、慶雲、長安、辛江、周王廟等地。

海寧皮影戲自南宋傳入,就與當地的“海塘鹽工曲”和“海寧小調”相融合,並吸收了弋陽腔等古典聲腔,改北曲為南腔,形成以弋陽腔、海鹽腔兩大聲腔為基調的古風音樂。

曲調高亢、激昂,宛轉幽雅,再配以笛子、嗩呐、二胡等江南絲竹,節奏明快悠揚,極富水鄉的韻味。同時也將唱詞和道白改成海寧方言,從而成為了民間喜聞樂見的常演節目。

海寧皮影的皮人臉譜造型頗具特色。其臉譜既接近於京劇,又不同於京劇。它按忠、奸、賢、義的不同性格,喜怒哀樂的不同表情來加以誇張、塑造。為了符合劇情發展,適應操作上的藝術需要,有時

候同一個人物要換幾次頭麵。海寧皮影的劇目豐富,大戲小戲、文戲武戲,有近300個劇目。好多劇目是其他劇種沒有的,如《聚寶盆》、《後玉婿蜒》等。在台灣,皮影戲又稱“皮猴戲”,相傳,它是隨鄭成功的軍隊傳到台灣的。除此之外,有關台灣皮影戲的來源還有另外幾種說法。一是200多年前,從大陸北方經廣州,許陀、黃索等人由潮州傳至台灣南部,在鳳山、岡山一帶廣為流行,北限是北二層溪,南限於下淡水溪。二是在太平天國年間皮影戲由海豐、陸

豐、潮州、汕頭一帶,傳至福建詔安、漳浦等地,後來再傳到台灣。

三是在清代的同治初年,許陀、馬達、黃索等人由閩南將皮影戲帶到台灣的高雄和屏東的。

第四種說法是說在百餘年前,皮影戲從廣東潮州一帶傳到台灣南部,盛行於岡山和鳳山一帶的,在北二層溪以南、下淡水溪以東的村落中,擁有廣大的農民群眾。

其實不論哪種說法,都可以看出早在清代時台灣南部皮影戲已相當興盛。

台灣皮影戲唱腔以潮調為主,劇情多采自曆史傳說與民間軼事,通常在民眾酬神或喜慶時應邀演出。演出場地通常在寺廟前空地或請主住宅前庭。

劇團人數一般在四至七人之間,但僅一人主演,一人助演,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