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腔的曲牌種類有男女平腔、男女悲腔、醜平腔、琵琶腔、快

活腔、觀音腔、漢韻腔、雙勾廉腔、雙魚尾腔、龍抬頭腔等16種音調。按不同的腔調分十字句、七字句、五五七五字句或五五七字句。

後來,漁鼓腔與歌腔合流,其詞格韻有先、消、板、修、歌、麻、洋、語、親、乖、為、克、四、中、福15種韻腳。

沔陽漁鼓流傳於江漢平原的仙桃、潛江、天門等地。初期的演唱形式是“單口打溜”。單口打溜唱詞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固定唱詞,如《八仙詞》、《兩頭忙》,藝人稱之為“呆詞”;一種是“浩水”,就是即興創作,見什麼唱什麼,靈活多變,重在迎合主人心理和逗笑。

唱腔主要有平腔、哭靈腔、道士腔、魚尾腔、琵琶腔、觀音腔、雜花腔。唱詞有“三、三、四”的十字句、“二、二、三”的七字句和“五、五、七、五”的長短句三種。

沔陽漁鼓結合沔陽方言韻調演唱,具有節奏明快、曲調高亢的特點。唱腔結構屬於曲牌聯套體。曲牌的組織與其他牌子曲一類的結構形態不同,沒有固定的格式,也沒有固定的曲頭、曲尾。

後來,經著名漁鼓藝人龔本槐發展創造,又有了新平腔、女平腔、數板、聯板等20多種曲牌。

除雜花腔係由不同類型的民歌、小調組成外,其餘4種唱腔多為上下句結構,具有板腔特點,偶句尾常用襯詞、眾人幫腔組成的甩腔。如不用甩腔連續演唱則為滾板或聯板。甩腔部分帶以對口或眾人幫腔的形式演唱。

在“沔陽漁鼓”的五類唱腔中,可以說是調中有調、腔中有腔。如《平腔》有男平腔、女平腔、新平腔等。曲調活潑、節奏明快,善於敘事、對話和表現喜悅、急躁等多種情感。

男平腔是漁鼓中的主要唱腔,以敘事見長,旋律明快簡潔、語言性強。女平腔是女角色的主要唱腔,在皮影戲中通常由男藝人用假聲演唱。

醜平腔是皮影戲中醜角的唱腔,旋律風趣滑稽,甩腔別致,具有鮮明的喜劇風格。

悲腔為表現不同人物悲痛、憂鬱、傷感、淒涼的唱腔,有男悲腔、女悲腔、醜悲腔、男哭靈、女哭靈等。依行當也有多種唱法,女悲腔細膩婉轉、男悲腔高亢樸素、醜悲腔詼諧風趣。

男悲腔、女悲腔通常是成年男女角色的悲調,男哭靈、女哭靈則是未婚少男少女角色的哭腔,詞格為七字句、十字句、五七句3種。

“魚尾腔”分單魚尾和雙魚尾,此腔一般在戲的開場和結尾處運用,旋律開朗向上,迂回剛美、喜慶、祝福的特點。

“單魚尾”兩句一甩腔,“雙魚尾”一句一甩腔,詞格是七字句,為徵調式調性。其曲調由於切分節奏和附點音符的生動運用,倚音的巧妙裝點,顯得明快秀美、輕巧流暢,有喜腔之稱。

“琵琶腔”有單琵琶調和雙琵琶調,詞格有七字句、十字句和五五七五句。琵琶調的說唱性較強,其曲調的敘述部分有吟誦特點,而甩腔則奇峰突起,跌宕起伏,多用以表達激越的情緒。

特色在腔尾上,其甩腔高低

“雜花腔”是觀音腔、歡樂調、小調的總稱。多為沔陽民歌小調、俚歌俗曲嬗變而來的單曲體。有皮影戲的花腔、聊子、倒板、雜花調,有神仙道士的觀音腔、道士腔、還魂腔等。曲詞大都具有樸素,粗獷的氣質,與上述四類唱腔都

有致,跌宕起伏,詼諧誇張。在皮影戲中是醜角的哭腔,後來在漁鼓演唱中被改編成熱烈歡快的喜調。

不相同,是漁鼓腔的輔助唱腔。

沔陽皮影分文學創作及口頭文學創作兩種。沔陽漁鼓皮影演唱劇目多達300多種。這些劇目大都是隻有劇目的條文。表演時

全靠藝人根據曆史故事或劇情即興發揮,展開情節和刻畫人物。

筒子腔皮影四句即換韻,歌腔則要求一段情節,而且文學性較強,故江漢平原皮影藝人有“口頭才子”之美譽。行話分天文、地理、人物、動植物、衣食、住行、言談、舉止、戲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