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 4.
悠久粗獷的北派皮影戲
皮影曆史悠久,不斷發展,自從宋代以後,我國皮影戲就分南北兩派發展開來了,後來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南北兩派皮影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北派的皮影戲在演出時的操縱方法多為斜舉式。皮影人物為軟驢皮、軟牛皮製作而成,頭和手的動作可前後任意轉換。
在表演風格方麵,北方皮影比較粗獷,為了改變音色,演員大多采用掐嗓唱法。除此之外,南、北兩派的皮影在行當的形態和手勢上
也有很大的不同。
北派皮影除了冀東灤州皮影、陝西的華縣皮影外,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甘肅的隴東道情、北京皮影和山西孝義皮影。
隴東道情皮影,民間稱其為“牛皮燈影子”或“老道情”。
據考證,隴東道情起源於宋末元初,當時道教的武當派和佛教的少林派,為了反對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漁鼓、簡板、木魚進入瓦肆遊說,鼓動人民群眾反抗侵略,這種漁鼓、簡板伴奏下的遊說逐漸產生了早期的“道情”。
甘肅環縣四合原鄉興隆山道觀的修建和祭祀神靈,為環縣道情與皮影的結合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它不僅是宣傳道家思想的聖地,而且真正成為環縣道情皮影藝術成長的搖籃。
在明清時期,這裏的民間藝人在道教音樂基礎上,逐漸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了二股弦等樂器,演變成為以皮影形式流傳在隴東環縣、華池、慶陽一帶的隴東道情。
清代同治年間,環縣著名道情藝人解長春的皮影班曾在寧夏、內蒙古、陝北以及當地流動演出多年,頗受群眾讚賞。
隨著隴東道情的不斷發展和興盛,在清代末期的時候,隴東道情根據地域條件的不同和藝人們的不同條件和特點,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唱腔流派。
其中,環縣南部流行的唱腔委婉細膩,清新流暢,長於抒情,代表藝人有史學傑、敬廷璽、敬乃良、馬召川等。
環縣北部流傳的唱腔質樸沉厚,高昂激越,長於敘事,代表藝人有徐元璋、魏元壽、梁世倉等。
隴東道情在形成之初蘊涵著濃鬱的宗教色彩,所以在曆史的長河中,早已突破道教思想的羈絆,成為深深紮根於民俗演唱內容無所不包的民間藝術形式。但從隴東道情的唱腔、表演形式、伴奏樂器和劇目中,仍然存留著宗教文化的痕跡。
隴東道情與道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體現在其道德教化和審美品格中,作為仍存活於隴東民間有著鮮明鄉野氣息的地方小戲,由於地理位置的偏僻,在文化傳播和藝術風格上產生了強烈的“大棚效應”。
隴東道情表演藝術講求真實,重視從生活出發,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隴東道情表演動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側身造型,如侍衛警戒多用大側身剪影姿勢,特別是啼哭動作更為別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麵,大側身晃動腰肢,前俯後仰,抽搐而泣。這種表演已形成隴東道情的獨特風格。
另外,舞美方麵,隴東道情也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隴東道情的旦角化妝舍棄了
傳統的大包頭造型,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為基本式樣,又仿照敦煌壁畫中唐代婦女的發式,加以糅合,設計出單髻、雙髻、環髻等多種獨特的燕尾發髻式樣,前貼鬃角,後拖傘辮,大體接近
隴東道情的服裝擺脫了戲曲傳統風格,重新設計了花紋式樣,打破了蟒、帔盤龍舞鳳格局。
圖案富於變化,款式重大方,色彩尚雅潔。裙子、箭衣、開路等均以素淨繡邊為主,不取滿身花團錦簇章法。靠、鎧等則以廟塑神像裝束為藍本,大體和秦兵馬俑衣甲相類似。
另外,隴東道情的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風格,使用誇張的技法為劇情服務。隴劇音樂屬於板腔體式,分“傷音”和“花音”兩大類:傷音曲調深沉委婉,適於抒發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稱“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調活潑跳躍,善於表達喜悅的情感,所以又稱“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