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北宋時期,孝義就有了皮影演出的班社,而且還有專事影人雕簇的藝人,可與當時的京城汴梁相媲美。曾在孝義新城東北隅發現的一座北宋末期的古墓內,共兩側壁畫上就有數個兒童,有的吹著嗩呐,有的手持影人,於草坪上玩耍的描繪。
後來,至明代時,孝義的皮影更是有了很大發展。據記載,1508年,在北京舉行過一次百戲
大會演,當時就有孝義的皮影戲班前去參加演出。清代是皮影戲的鼎盛時期,那時孝義皮影班社達到60餘個,皮影雕簇技術更為精湛,劇目日益豐富。因皮影戲演出靈活輕便,富有神奇的幻想,清代嘉慶年間,王妃和阿哥們還把皮影召進皇宮,出資置買戲箱,重金聘請藝人長期演出。在鄉下,則有平遙、祁縣、太穀數縣的商賈,聘請孝義藝人搭班說戲,或遠去寧夏、內蒙古、河北,為山西籍的商人演出。如藝人楊二楞定居寧夏,張賢保到河北、遼寧、黑龍江演出,終身未歸,在孝義影戲界頗負盛名,為後世傳師。至清末的時候,孝義皮影戲出現了極為興盛的黃金時代,著名藝
人比比皆是,如王寶棟竿工精熟,操技藏神。張立廣銅音鐵嗓,月驚星迷。井潤元專說閨門戲,人稱“小姐班”。李付德擅長喜鬧劇,被譽為“哈哈班”。
此外還有張萬年、於吉榮、宋廣德、耿富有等一大批青年藝人各顯千秋,蜚聲一時。
孝義所演的內容,大都由家喻戶曉的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傳說改編而成,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楊家將》等,為人們喜聞樂見。從其演出風格來看,孝義皮影主要有皮腔紙窗影戲和碗碗腔紗窗影戲兩種風格。
孝義皮影戲分為兩大流派,一是皮腔紙窗影戲;二是碗碗腔紗窗影戲。
孝義的皮腔紙窗影戲流傳年代久遠,是民間藝人將牛皮、驢皮雕鏤成各種人物、動物、場景的平麵形象,作為演戲的道具,用當地的語言和演唱方法創作出的一種旋律和唱腔,韻味獨特,稱為“皮腔”,是孝義土生土長的一種聲樂藝術。
皮腔主要的樂器是小嗩呐、笙、笛子,也被當地人稱作“吹唱藝術”。皮腔表演時,由藝人操作皮影人並伴唱,也有由其他藝人伴唱的。
皮腔的影人通常有三四十厘米高,比碗碗腔影人稍大,但雕鏤及造型不如碗碗腔影人精細。皮腔影戲上演時,主竿是安於操作影人的胸腰。以麻紙為窗,即屏幕,憑借吊在窗後的燈光亮影,牛皮人豎立在屏幕上,由人用數尺(一米為三尺)長、筷子粗的棍頂住皮影,做出各種動作,並伴有“影人”的對話、說唱和對打。
在那時,演出皮影憑借的燈光是麻油燈或汽燈。台子不大,最適合在堂會上或小村莊裏演出,供百餘人進行觀看。
皮腔影戲的劇目,多取材於《封神演義》、《西遊記》的故事。演出整本大戲時則加演“打台”小戲,沒有唱腔,道白也少,以武打為主。孝義的碗碗腔紗窗皮影戲,源於清光緒年間,因遭年荒,陝西藝人流落孝義,為謀生與本地搭班組社,因演唱時有一種形似碗碗的銅鈴伴奏,故稱碗碗腔。陝西藝人在孝義也收徒傳藝。
碗碗腔影人雖小但鏤刻精細,著彩色,用紗布做窗比麻紙的窗要清亮許多。同樣是幾塊牛皮做影人,三根扡頂著,但主竿卻安放於操作者的肩背,不僅影人轉動靈活,操作也方便。
碗碗腔皮影戲的樂器有胡胡、二弦、月琴、銅鈴,與皮腔的曲調、板式顯然不同,被稱作“月影”、“月調”。其韻味優美、抒情性強的唱腔,也受到當地中路梆子、皮腔的影響。
當時,經常演出的宮廷戲如《九蓮珠》、《富貴圖》、《觀音堂》等,在後來也終於搬上了舞台,並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
近代以來,由於碗碗腔影戲的興起和班社的增多,孝義境內原有的皮腔影戲逐漸地合二為一,浸透於碗碗腔影戲或戲劇的發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