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隴東道情唱腔沒有嚴格的節拍,比較自由明快,說唱性較強。彈板是隴劇音樂的主要板式之一,板頭、大過門規整、四方,唱腔由多種節拍型混合組成,有特定規律。
伴奏樂器,管弦樂有四胡、二胡、琵琶、笛子、嗩呐等;打擊樂
有漁鼓、簡板、水梆子、大羅、小鑼、大鑔、鉸子、堂鼓、戰鼓、板
鼓、牙子等。
隴東道情的音樂也別具一格,因為隴東道情是老百姓口傳心授的藝術,它的音樂是老百姓集體創造的音樂語言。所以其音樂既粗獷明快、悠揚婉轉又深沉哀怨、詼諧風趣,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北京皮影又被稱為“驢皮影”。它最早是在明代的中期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進入北京城的。
至清代同治年間,北京的皮影戲分為東、西兩派,東派為灤州戲,西派是涿州影。在當時,除了西城毛家灣的“和順社”是西派外,其他的都是東派的了。
兩派的分別,西派沒有底本,影戲人都著古裝;東派有底本,旦角用時裝,所以後來以東派為影戲的主流。
了表演內容和藝術形式。嘉慶初年,影戲在全國範圍內遭至禁止,據著名戲曲作家翁偶虹所著的《從路家影戲班談北京影戲》中記載:
當時“白蓮教”各處起事,震動了清王朝,鎮壓之餘,嚴旨搜捕。民間謠傳:白蓮教徒善用紙人紙馬,塗以人血即活,指揮驅使,兵源不足。有些貪功邀賞望文生義的禦史,妄奏影戲班的影人與紙人紙兵同,誣陷操影戲者是“懸打匪”。於是嚴緝影戲藝人,雷厲風行,風聲鶴唳。迫使北京城內的影戲班子全部解散……
直至1821年道光皇帝即位後,北京城內的影戲才逐漸得以恢複。不久,河北灤州影戲進京,唱腔新穎,表演生動,受到北京觀眾的歡迎。因其東來,又落戶於東四牌樓一帶,故稱“東派”。
東派灤州影戲脫胎於高腔,起初時用高腔白口,不過沒有尖團字。旦角全用時裝,做影戲人時就以當時的“頭纂”為主。所以一看影戲人就知道是什麼時期的產物。
像乾隆、嘉慶時梳“元寶纂”,道光、鹹豐時梳“瓢岔兒纂”,同治時梳“平三套”,光緒初年梳“臥龍船”,以後改“蘇州撅”,再改“圓纂”,再改“十三盤”,再改“搭拉蘇”,再改“桃兒式”,剪發改“飛機式”。
在當時,皮影戲除了深受北京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宮廷。康熙時期,禮親王府設有8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
嘉慶時期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
北京皮影造型設計突出人物的情感和神態的塑造,注重人物著裝在影人關節處連接的統一和衣飾冠戴的合理性。清代時的著名藝人路景達創造性地將京劇臉譜融入皮影造型中,其造型典雅,色彩亮麗。
北京皮影以線刻見長,自清代中葉後,在造型上借鑒京劇,出現了生、旦、淨、醜、末的臉譜。正是藝術家們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皮影藝術不斷地繁衍、發展。
演皮影戲離不開皮影人兒。做皮影人兒可是個技術活兒。
北京城的皮影,從造型到製作方法和其他地方的皮影都不一樣。北京皮影的造型更多地借鑒了京劇戲裝的造型圖案,尤其是至清代後期,以路景達為代表的北京皮影第四代“路家德順影戲班”,從那以後,北京皮影的造型就達到一個全新的時期。
北京皮影的聲腔吸收了昆曲、京劇、曲藝等,北京地方劇、曲種的聲腔、曲調,一段唱段中巧妙地融進多種聲腔曲調,形成了北京皮影特有的藝術特點。
北京皮影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大部,其中曆史故事有《英烈春秋》、《背解紅羅》、《四大名山》、《香蓮帕》四大部;神話故事有《白蛇傳》、《混元盒》、《西遊記》、《小開山》四大部。
孝義皮影戲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孝義皮影戲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和濃鬱的鄉土氣息,其古樸絢麗、多姿多彩,是蘊藏在民間文化中的一朵藝術之花,也使得孝義獲得了“戲曲之鄉”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