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卷內容文辭典雅,通俗健康,借史諷今,針砭時弊,達到濟世救人,啟發民智,寓教於樂的目的。

在音樂唱腔上,黃素誌吸納了灤州方音方言俚曲和地道的灤縣老呔兒話,以及民間歌曲小調叫賣聲都滲透其中,所以形成濃厚的地域

特色,真正意義上的灤州皮影從而誕生,黃素誌也被公認為灤州皮影的開山鼻祖。

後來隨著一代代藝人的不斷更新發展,遂演變成普及東北三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多數地區的大型民間藝術劇種。

解長春出生在清代的同治年間,他天資聰穎,10歲時就開始學習道情皮影了。他12歲那年,跟著師父三堂叔北上到寧夏大王爺府演出。跟以往一樣,這次的演出,照樣是三堂叔在前台挑扡演唱,解長春在後台打鑼。

有一天晚上,解長春敲鑼時困了,打起了盹兒,鑼聲合不了拍,音樂走了調。

這讓一向持藝嚴謹的三堂叔非常生氣,隨手就抄起板子打了解長春幾下,並罵道:“不知輕重的東西,給王爺唱戲還敢打盹!”

而且在散戲後,三堂叔又對解長春嚴厲地訓斥了一頓,還進行了責罰。從這之後,自尊心非常強的解長春暗下決心,一定要在演技上超過自己的師傅並盡快地“出師”,獨立門戶。

由於解長春秉性聰明,天賦極高,對道情皮影藝術有著超人的悟性和記憶力,一本戲隻要聽師傅唱一遍,就能夠將劇本、唱詞及皮影挑扡的一招一式全部背下來。所以沒過兩年,他就能夠將師傅唱過的戲全部記在了心裏。

有一天傍晚,王爺親自點了解家的看家戲《石敬瑭拜刀》。按照以往的慣例,後台的解長春和師兄弟們搭好舞台準備好影人後,就去請前台的師傅開戲。可是,這天晚上,解長春他們把台子都搭好收拾好後,大王爺已經到了,可還沒看到師傅呢。

“快去請師傅開戲啊!”師兄弟都著急地說。

“來不及叫了,讓我唱吧!”解長春自信地說。

“你?要知道在王爺府唱戲唱不好要被殺頭的!”師兄弟都勸道。

“我能唱好,你們給我鼓勁就行了。”

解長春說完後,稍微準備了一下就走上了前台,清清嗓子張口唱起了這部傳統曆史大戲。他嗓音洪亮圓潤,剛柔相濟,道白吐字清晰,聲情並茂,皮影挑扡生動活潑,唱到動情處熱淚盈眶。

再加上後台的人生怕出錯,都使出渾身解數,讓鼓樂配合得默契自然,所以解長春的演出吸引包括大王爺在內的所有觀眾,博得了陣陣喝彩,使得大王爺一邊看一邊不停地誇獎道:“想不到這小解比老解唱得還要好哩!”

再說吸足了洋煙過足了煙癮的老解師傅等了半天也不見徒弟們來請他,最後等他來到後,鑼鼓管弦也都響了,戲已開演半天了!

老解師傅快步來到戲場,耳聞目睹了侄子解長春的道情演唱和皮影挑扡,頓覺得其技藝已遠超過自己了。他長歎了一口氣說道:“這真是老天的造化啊!”

隨後,沒過多長時間,老解師傅就把唱戲前台交給了還稚氣未脫的解長春,而自己則封藝息影,回鄉下養老去了。就這樣,10多歲的解長春在寧夏大王爺府“出師”了。

寧夏大王爺被解長春的演技深深地吸引住了,多次邀請他到府裏演出,還贈送給他一副影戲箱具,一副水晶石眼鏡和一件貂皮馬褂,算是對他演唱的最高獎賞。

同治初年,解長春至陝西定邊,加入到當地戲班,繼續演唱皮影戲。他在陝西從藝期間,接觸過不少民間戲班和藝人,藝術造詣大為提高。他廣交藝友,留心汲取當地的藝術營養。

同時,他還將環縣皮影戲的不少優秀表演手法傳入當地,使兩地的皮影藝術在不少方麵得到融合。加之他高超的挑扡技藝及唱功,不久便被藝人們奉為宗師。

解長春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一邊帶著皮影戲班去各地演唱,一邊致力於道情演唱和皮影技藝的革新。

他先後對道情皮影的樂器和唱腔進行了改革,將胡琴由二弦改為四弦,增加了小嗩呐、水梆等樂器;在唱腔上,吸收其他劇種與民歌特點,創造了一些新技巧、新唱法,使道情皮影的表現手法更為豐富多彩,藝術感染力更為強烈。

與此同時,解長春還根據曆史故事和其他劇目改編、移植了許多道情皮影劇本,如《忠孝圖》、《日影塔》、《蛟龍駒》、《苦節圖》、《善惡圖》、《九華山》等,這些優秀的劇目到後來一直是隴東道情皮影戲的保留劇目。

另外,解長春也十分重視藝徒的培養,他吸收了不少學徒傳授技藝,其中較為知名的有敬乃梁、杜民華、韓得芳、魏國誠,被稱為解氏“四大弟子”。

在他的傳授和影響下,人才輩出,隴東道情皮影進入了興盛時期,極大地推動了皮影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