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 2.
皮影戲的祖師爺和戲神
那是很久以前,在我國冀東的灤州有一
大嘎奔兒頭長相出奇的醜,滿麵大麻
子,一隻胳膊長,一隻胳膊短,家裏非常的窮,還有個7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他照
顧,所以他後來直至40多歲了還娶不到媳婦。
不過,大嘎奔兒頭雖然人窮,但心地善良,他又是個孝子,並且他還一心向佛,見
廟磕頭,逢佛燒香。有一年,南海的觀音菩薩來東土勸人行善,來到冀東灤河邊,見到給
觀世音知道大嘎奔兒頭是個好人,就打算救助他,於是就變成一
個白發老婆婆來到大嘎奔兒頭麵前,問道:“小夥子,想不想把日子
過好點?”大嘎奔兒頭說:“我的老奶奶,我能不想嗎?可我這傻大黑粗
的,又沒個能耐,咋能過好呢?”老婆婆說:“你不是挺會唱的嗎?就耍皮人兒吧!勸人行善,這
不是挺好的嗎?” “咋個耍法呢?”“用驢皮刻成人形,著上色,用線吊著,邊唱邊耍,教人學好行
善,你也可以好好養活你老媽啊!”“我長得醜,又怕見人,再說我唱男的還中,要是唱女的,大老憨嗓子還不把人笑死?”“那不怕,搭個台子,前麵支上個窗戶,四麵用布圍上,人們從外邊隻看見皮人影兒,看不見你,唱女人時你掐著點嗓子,嗓音不就細了?”說罷,觀音現了原形,大嘎奔兒頭才知道見了菩薩,趕緊就拜。從那時起,大嘎奔兒頭開始唱驢皮影戲,慢慢的,皮影戲由一人連唱帶耍,發展到多人,也有了分工,耍法也由原來的用繩子吊著改成用細鐵絲和細秫秸棍兒插著耍,
還配上了樂器。
這就是傳說中灤州皮影的由來,據說直至後來,在一些民間的皮影藝人箱子裏還有個比一般影人高大一半兒的大嘎奔兒頭作為祖師爺壓著影箱呢!
而在河南商城和其他一些地方,人們把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個小兒子作為戲神供奉著,也稱作
“老郎神”。
藝人每次出箱、封箱、開戲前都要把形象為一個方麵大耳五六歲孩童的“老郎神”供在上邊或前台。然後洗手淨麵,燃香燒
紙,行三拜九叩大禮,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唐王登基的時候,朝廷祝賀,文武將帥要排戲演唱,後宮嬪妃也剪紙弄影戲。因為女人不便拋頭露麵,遂掛紗點燭以影替代。唐王看後說影戲很雅,可給世人敬神了願。從這之後,影戲傳入民間,就把它叫做“還願戲”了。
不過,後來又因小太子看戲入迷,一天睡在戲箱裏被悶死了,唐王在悲傷之餘,就封他為影子戲的老郎神,藝人們供奉的戲神,即指老郎神。
當然這隻是個傳說故事,實際上,人們往往把曆史上對皮影戲的創新和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藝人尊稱為祖師爺或開山鼻祖,像明代的黃素誌和清代的解長春等。
那還是在明代萬曆年間,在河北灤州城北安各莊有一個嬰兒呱呱
誕生了,父母給取名叫黃素誌。
黃素誌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裏,從他記事時起,屋裏就擺著琴棋書畫, 牆上掛著“要通今古事,必須讀五車書”的條幅。家中老人對他的教誨, 也離不開“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論調。
因此,黃素誌很小的時候,就把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那首《勸學》詩當成了他的座右銘: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誌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少年的黃素誌,資質聰慧,才智超群,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那些課程都不夠他學的,所以,一有時間,他就看些話本小說等雜七雜八的閑書。他的肚子裏,也就裝滿了許許多多的故事。茶餘飯後, 他跟小夥伴們在一起玩兒,也總少不了讓他講上兩段。
黃素誌的另一個愛好,就是看皮影戲。那時,三裏五村的不管哪裏唱皮影戲,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且是天天必到,奉陪到底。所以,很快他也就成了村裏有名的“影膏藥”。
趣和愛好,使他倆成為好朋友。每天放學回到家裏,倆人就在一起翻影卷、鉸影人。
晚上剛一掌燈,他們就擠在窗子跟前又耍又唱,招得滿院的孩子都來看。就這樣,經過多年的學習,他們也成了通詩書、喜繪畫、擅長皮影的高手。
黃素誌長得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後來,經過州、府考試,進入府學深造,成為一名生員,也就是人們所俗稱的秀才。
這也是古時讀書人晉身入仕的第一道門檻兒。如果再經科考得中,弄個舉人進士的頭銜,就可高官厚祿或光宗耀祖了。不過,黃素誌偏偏時運不佳,幾次科考,最後都是名落孫山。
1579年,黃素誌再次府試落榜。這讓他心灰意冷,鬱悶異常,他想:“也許這是命裏注定,天意使然吧!算了,他走他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從這之後,黃素誌內心那個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可是,他又覺得,從此待在家裏擼鋤杠,不僅一肚子墨水白搭了,也會讓人家笑話。想來思去,他終於決定, 那就遠走高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