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詩人範成大曾有詩寫道:

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

在那時,皮影戲的內容已經脫離了單調的模式,表演的成分大大增加了。除了曆史故事,還有一些作品是純屬虛構的,皮影戲的戲路也越來越寬了。

皮影戲道具的材料,先是用紙來雕刻結綴,後來出於硬度的考慮,換成了皮革,出現了“繪革社”的影戲組織,還出現了“鏃影人”這樣專門刻鏤影人的行業,並以皮影戲為中心,形成了相關的演出業。

在明代,是我國古代皮影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內的皮影戲完成了兩個使命:一是皮影的流派相繼成熟;二是皮影的對外傳播加強。在那時,隨著政治中心的北移,皮影戲在河北灤縣一帶迅速發展起來了。

後來,至明代的永樂、萬曆年間,由於江南、湖廣、四川等地的兵勇駐守邊疆的原因,皮影戲也流入了雲南等地,並和當地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在唱腔、臉譜和美術製作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在清代,由於滿族人非常喜愛看皮影戲,在八旗王府中有專設的影戲道具,藝人常常被王公貝勒邀請到王府中進行表演,這叫做“宮影戲”。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另外兩種班社:一是王府戲班;一是富豪家班,在清代後期又產生了影戲茶館等。其中,光緒年間成書的小說《乾隆遊江南》第八回對潮州的紙影戲進行了這樣描寫:

趁著漆黑關城的時候,兩個混入城中,在街上閑看些紙影戲文。府城此戲極多,隨處皆有,若遇神誕。走不多遠,又見一台,到處熱鬧。有雇本地戲班者,有京班蘇班者。鹽分司衙門,時常開演,人腳雖少,價卻便宜。

由此可以看出,皮影戲在當時的興盛和流行,以及受到人們歡喜的程度。這時,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並且,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製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

在民間鄉村城鎮裏,大大小小的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連本戲甚至要通宵達旦或連演10天或半個月不止,一個廟會還可能出現幾個皮影戲班搭台對擂演出的情景,熱鬧非凡。在那時,我國的皮影戲不但在藝術上趨於成熟,進入了繁盛時期,而已經傳至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其中也包括我國的台灣地區。

台灣的皮影戲是隨鄭成功的軍隊傳到台灣的。據說,鄭成功軍隊中有一位廣東潮州兵,名叫“阿萬師”,在軍中表演皮影戲,後來,阿萬師定居高雄縣,組班在喜慶活動或迎神賽會上演出,皮影戲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台灣民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之一。

另外,皮影戲作為我國戲劇藝術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國走出國門、闖入世界最早的戲劇藝術。

早在南宋寧宗嘉定時期,由於海上商業發達的原因,皮影戲由海路向東南亞諸國流傳,至爪哇和暹羅,也就是後來的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接著,又傳至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和越南等國,為世界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