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熙載夜宴圖 2.(2 / 3)

畫上每一個人物的精神和視線,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結構緊湊,人物集中。但人們斂聲屏氣的神情中使場麵顯得十分寧靜,從 這彈奏琵琶的手上,似乎傳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這音符震動著觀眾的耳膜,勾畫了他們的內心情感。

畫卷裏,韓熙載雖放浪形骸,但始終雙眉緊鎖,難掩憂心忡忡。桌案都比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過渡時期,琵琶簫鼓、秀墩床榻,室內的陳設器物無不體現了時代的特點。

現實主義的題材要求畫家深入地觀察生活,捕捉生活細節,目識心記,悉心體會,然後藝術地再現,把自然形態上升為藝術形態。

畫家對於不同的人物,根據他們不同的身份和年齡,刻畫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姿態、性格和表情,顯示出作者不同凡響的畫藝。此段出現人物最多,計有7個男人5個女人,有的可確指其人,彈琵琶者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靠近她並側頭看著她,穿紅袍者為狀元郎粲。另有韓熙載的門生舒雅、寵妓弱蘭和王屋山等。

第二段“觀舞”描繪了王屋山舞“六麼”,韓熙載親自為舞伎擊鼓,氣氛熱烈而動蕩。其中有一個和尚拱手伸著手指,似乎是剛剛鼓 完掌,眼神正在注視著韓熙載擊鼓的動作而沒有看舞伎,露出一種尷尬的神態,完全符合這個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間息”描繪的是宴會進行中間休息時,客人散後,主人和諸女伎休息盥洗的場麵,人物安排相對鬆散。韓熙載在侍女們的簇擁下躺在內室的臥榻上,一邊洗手,一邊和侍女們交談著,也是整個畫卷所表現的夜宴情節的一個間歇,整體氣氛舒緩放鬆。

第四段“清吹”描繪的是韓熙載更便衣乘涼,聽諸女伎奏管樂的情形。人物疏密有致,樂伎們的吹奏動作中,使人感到高亢、豐富的管樂和聲,調動了欣賞者的情緒。

女伎們吹奏管樂的情景,韓熙載換了便服盤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個侍女說話。奏樂的女伎們排成一列,參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動態,統一之中顯出變化,似乎畫麵中迷漫著清澈悅耳的音樂。

第五段“宴散”畫麵描繪宴會結束,賓客們有的離去,有的依依不舍地與女伎們談心調笑的情狀,結束了整個畫麵。完整的一幅畫卷交織著熱烈而冷清、纏綿又沉鬱的氛圍,在醉生夢死的及時行樂中,隱含著韓熙載對生活的失望,而這種心情,反過來又加強了對生活的執著和向往。

頭兩段最傳神,主賓或靜聽,或默視,集中注意於彈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擊鼓打板的都按節拍演奏,似乎還有聲韻傳出畫外。由於顧閎中觀察細微,把韓熙載夜宴達旦的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5個場景,40多個人物音容笑貌無一不活脫絹上。

畫麵中樂曲悠揚,舞姿曼妙,觥籌交錯,笑語喧嘩,更突出了韓熙載心事重重,悒鬱無聊的精神狀態,每段中出現的韓熙載,麵部角度、服飾、動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是有一點相同,臉上沒有笑意,總 是深沉、憂鬱的。把一個才氣高逸,但神態抑鬱,既置身於聲色之中,又韜光養晦,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刻畫得入木三分。與一般宴樂圖比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這幅圖有些畫麵沒有畫出牆壁、門窗、屋頂,也沒有畫出光暗及燈燭,但通過人物的活動,卻能讓觀眾感到宴樂是在室內的夜晚進行,體現了我國傳統繪畫的簡練手法。猶如我國的舊戲劇,不用布景,隻用手勢、眼神等動作讓觀眾感到周圍景物曆曆在目。

《韓熙載夜宴圖》在用筆著色等方麵達到了很高水平,如韓熙載麵部的胡須、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鬆的須發好似從肌膚中生出一般。

全畫工整精細,線條細潤而圓勁,人物衣服紋飾的刻畫嚴整又簡練,非常利落灑脫,勾勒的用線猶如屈鐵盤絲,柔中有剛,對器物的描寫真實感強。

敷色上也獨有匠心,既濃麗又穩重。比例透視有法度可尋,是一幅有重要曆史文物價值和傑出藝術成就的古代人物畫精品。在絢麗的色彩中,間隔以大塊的黑白,起著統一畫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