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9年,元代畫家曾巽申在畫上題有跋文:

天曆己已孟秋丁醜,登瀛委吏曾巽申審定謹識。

他在《步輦圖》上也鈐有“八思巴文印”,八思巴文印印文為4行音譯漢字“集賢院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庫印”。經其鑒賞,此畫就是米芾題過跋並記入《畫史》的那一卷,是真跡無疑。

至明代,《步輦圖》上除了明代畫家吳新宇印外,還有明代大收藏家郭衢階諸印。經其鑒賞,此圖就是元代書畫鑒賞家湯垕將此畫載入《畫鑒》的《步輦圖》後,他於1585年在畫上題跋:

右《步輦圖》,法度高古,真唐代人筆,章伯益篆尤佳,米南宮蓋鑒之審矣。萬曆十有三年春仲之望,郭衢階亨甫再題。

郭衢階寫“再題”,是因為在這幅《步輦圖》上,他已經鈐印在前。據說,郭衢階的題跋之所以說傳到明代的《步輦圖》仍然是趙仲爰手中的那一幅,是“真唐代人筆”,是因為他的題跋是排在元代人一個題跋的後麵的;二是因為兩枚元代的八思巴文印是漢人難 以模仿的。此外,明代時期的書畫著錄著作《清河書畫舫》和《珊瑚網》均曾收錄過《步輦圖》。

清代時,《步輦圖》在乾隆年間就進入了清代朝廷內府。有關《步輦圖》的情況,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石渠寶笈》中也有清楚的記載:

畫卷次等。唐閻立本畫《步輦圖》一卷。次等天一,素絹本,著色畫。卷中幅署‘步輦圖’三字,卷後章伯益篆書本事,並署雲:唐相閻立本筆。拖尾有米芾、黃公器、張向、劉次莊、曹將美、陶舜谘、鄧忠臣、張渥佺、曾巽申諸記語;

又江融(按應為澈字)書記語一,又田儼諸人記語一,又蔚宗記語一,姓闕,下署關杞二字;又琰記語、一姓並

闕;又記語二,未署名;

又劉忱、李康年、張知

權、林定、姚雲、郭衢階

諸跋;又張舜民、許善勝

題句二。

《石渠寶笈》的記錄雖然不全,沒有寫出《步輦圖》上題跋的全文和印鈐情況,卻羅列了大部分題跋人姓名,特別是米芾、曾巽申和郭衢階等,說明《石渠寶笈》所記錄的《步輦圖》畫就是郭衢階題過跋的畫卷,是《畫史》和《畫鑒》都曾記載過《步輦圖》,是閻立本的真跡。

後來,《步輦圖》畫麵上的收藏印章說明,清代著名畫家梁清標、文學家納蘭性德、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等人均曾收藏過《步輦圖》。而且清代的書畫專著《式古堂書畫彙考》和《佩文齊書畫譜》等書均曾有過著錄。

清代末期,《步輦圖》被皇室成員偷偷帶出宮外,先被一大臣獲得,後在天津被賣掉。據說,後來買到《步輦圖》的人愛不釋手,視為珍寶,他沒有舍得再轉售,而是將《步輦圖》真跡送給女兒做了嫁妝。之後,收藏《步輦圖》的主人又將此畫奉獻給了後來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

這張畫和很多早期繪畫遺存一樣,雖有爭議說此畫並不一定是閻立本的真跡,而是宋代的摹本。但是這幅《步輦圖》的藝術價值則毫無疑義。

這是一幅唐代初期風格非常明顯、處理得簡潔而紮實的畫作,畫家充分利用了對比手法,從人物比例、姿態、神情氣質,以及性別帶來的感覺差異,甚至構圖的疏密對比各個方麵來烘托主人公唐太宗,做得相當成功。

當畫麵構圖唐太宗一邊有過密、過重的視覺傾向時,畫家將整幅畫中最大麵積、最鮮亮的顏色放在禮官的紅袍上,使得構圖兩邊在對比強烈的前提下又不失平衡。從任何一個方麵來講,《步輦圖》都足以令人稱道。

《步輦圖》以其珍貴的曆史和藝術價值被譽為“丹青神化”,它與東晉書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唐代著名畫家張萱與周昉的《唐宮仕女圖》、唐代畫家韓滉的《五牛圖》、五代時期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作品,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