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輦圖 3.
《步輦圖》的流傳與收藏
《步輦圖》作為唐代人物畫,是一幅最早反映漢藏民族團結和睦的曆史畫卷,它真實地記錄了唐王朝文成公主和西藏鬆讚幹布的聯姻佳話。《步輦圖》充分體現出閻立本的藝術風格和政治素養。此畫一 出,即為當世及後來人所推崇。
首先,畫麵上的《步輦圖》3個字究竟出於何人之手?一直是個謎。而且,在畫麵正中上方的款印依稀可見的“日月空”3個字合起來是武周皇帝武則天造的“曌”字,據說是武則天觀畫後所賜,但沒有任何資料予以考證。此外,唐代晚期名相李德裕曾奉詔在《步輦圖》上題跋文。
北宋初年,由北宋畫家章友直,就是章伯益在《步輦圖》畫卷後篆書的《步輦圖題記》記載:
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祿東讚為右衛大將軍。祿東讚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於吐蕃,其讚普遣祿東讚來逆,召見顧問,進對皆合旨,詔以琅琊長公主外孫女妻之。
這一篇題記,與《步輦圖》畫麵緊緊並列,可謂渾然一體。
1080年,北宋時期著名書法家米芾在長沙做官,任長沙掾。有一天,他去當朝尚書右仆射呂公著長沙家中做客時看到了《步輦圖》真跡,並應主人邀請在《步輦圖》上題跋,落款是“襄陽米芾”,並標明是在“長沙靜性齋觀”。
此後,長沙的其他士大夫也相繼於《步輦圖》上題跋。如題寫於1084年的跋文:黃公器跋文於長沙學舍觀;張向跋文書於長沙之靜鑒軒;劉次莊跋文書於長沙劉次莊;曹將美跋文;蔚宗跋文書於長沙驛舍。題寫於1085年的跋文:劉忱跋文;琰的跋文。
題寫於1086年的跋文:陶舜谘跋文;李康年跋文“子山太守官於 鄂日……江夏李康年謹題其後雲”;張舜民跋文於長沙觀;鄧忠臣同孔武仲跋文於南楚門舟;張屋佺跋文於長沙縣齋;張知權跋文;楊長敝跋文;上官彝、田儼、杜垍等跋文;無日期落款的如:林定正跋文等。絕大部分都標明了是在長沙看的畫,說明這幅畫當時在長沙。
據說,直至1091年時《步輦圖》仍為呂公著所收藏。1101年前後,北宋時期著名書畫家米芾所著《畫史》成書。《畫史》記載:
唐太宗《步輦圖》,“有李德裕題跋,人後腳;差是閻令畫真筆。今在宗室仲愛、君發家”。又雲:“宗室君發以七百千置閻立本太宗《步輦圖》,以熟絹通為背畫,經黴變兩邊磨得畫麵脫落。”
意思是說,在米芾之前,已有唐代晚期名相李德裕先其題跋。而他題跋僅是步其後腳。據米芾鑒賞,該畫為閻立本真跡。
而在1101年的前後,《步輦圖》已經轉手到了聲名顯赫的北宋時期皇親國戚恭王趙仲爰手中。《步輦圖》因梅雨潮濕兩邊脫開,畫麵磨得脫落,其真跡為掛軸。
北宋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著作《宣和畫譜》載,《步輦圖》還曾被叔寶收 藏,在卷中前後有“叔寶藏”等宋印。據南宋吳曾的筆記《能改齋漫錄》記載,北宋時期著名畫家李公麟也曾對《步輦圖》予以好評。此外,在書幅上鈐有金章宗完顏璟印。
1307年,元代畫家許善勝、姚雲在《步輦圖》上寫有跋文,但畫的藏處不詳。據說,該畫後來經由趙仲爰之手進入了元內府。自1323年至1329年,《步輦圖》已經進入元代內宮,歸元代內府收藏於集賢院登瀛堂西。
1323年,集賢院諸官在登瀛堂西同觀過此畫,並在畫上題有跋文:
至治三年夏六月三日,集賢僚佐同觀於登瀛堂西。
同時,《步輦圖》上鈐有“八思巴文印”,八思巴文印印文為3行
音譯漢字“集賢院經曆司印”。1328年,元代書畫鑒賞家湯垕將此畫載入《畫鑒》:
閻立本畫……及見《步輦圖》,畫太宗坐步輦上,宮女三十餘人,皆曲眉豐頰,神采如生。一朱衣髯官執笏引班。後有讚普使者服小團花衣及一從者。讚皇李衛公(德裕)小篆題其上,唐代人八分書讚普辭婚事。宋高宗題印完,真奇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