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輦圖 2.

《步輦圖》中蘊含的美感

《步輦圖》是閻立本的人物畫,它以641年吐蕃首領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曆史事件為題材,描繪了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節祿東讚的情景。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曆史見證。

《步輦圖》畫卷為絹本,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畫中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被後世認為是古代繪畫的經典之作,具有珍貴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步輦圖》畫麵的右側,唐太宗李世民威嚴而平和地端坐在宮女抬著的步輦之上,另有幾位宮女為太宗撐傘、張扇。畫中的宮女9人前後左右分列,衣著華麗講究,有的抬輦、扶輦,有的持扇、打傘,各具姿態,凸顯太宗的奢華和威嚴。

其中,唐太宗體形明顯大於周圍9名宮女的體形,主觀上突出、神化了帝王的形象,表現了畫家的敬畏心態。畫麵的左側站立3人,雖動作形態較一致,正在行作揖禮,但表現出3個人的神態各不相同。紅衣虯髯執笏者,是唐代宮中引班的典禮官,身體微傾,神態平和。

在他的後身,有一個身穿藏服、拱手肅立的男子,他就是吐蕃使節祿東讚,身體也前傾,雙手合握於胸前,謙恭而略顯緊張。最後的一個人是唐代宮中的內官翻譯官。3個人雖同為一種站姿,但神態各異,心情不一,而且吐蕃使者體形被畫成小於侍官及唐太宗李世民,體現了畫家身為萬國來朝的大唐臣民的優越感。

畫中人物,主要突出的是唐太宗和祿東讚,而唐太宗的形象是《步輦圖》全圖的焦點。唐太宗是唐代曆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帝,他安 詳自若,威嚴的神情中流露出對使者的盛情和嘉許,而吐蕃使者祿東讚的氣質在畫麵中也是表露無遺。

祿東讚臉頰豐滿,高鼻,黑黑的絡腮胡,體現了藏族同胞矯健中略帶粗獷的性格特征,特別是額頭上幾條長長的皺紋,與質樸的顏麵融合在一起,表現了他的才智和豐富的閱曆。祿東讚舉止謙恭,敬畏且沉穩,憨厚可信。

畫家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麵目豐腴英俊,目光深邃,神態莊重,雙目上挑,透著睿智,似在思慮著漢藏和親、穩定邊陲的國家大事。長長的耳垂、瀟灑的胡須,無疑都增加了

李世民的王者風範。

同時,在紅綠相間的宮服掩映中,太宗的褐黃色衣衫、黑色靴帽,更具莊嚴肅穆的帝王氣概。所有的一切都充分展露出了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

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

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

二是以祿東讚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太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 節奏鮮明。

《步輦圖》左側的3個人物當中,為首執笏的人是朝中引班的禮官,他紅袍虯須,神態沉著幹練,引導吐蕃使者祿東讚前來晉見。其後發飾與衣著都與其他人不同的就是吐蕃使者祿東讚。在我國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有記載:

吐蕃讚普遣其相祿東讚獻金五千兩及珍玩數百以請婚。

上許以文成公主妻之。

畫中的祿東讚身形瘦小,頭戴平頂小帽,身穿團花窄袖長袍,他眉頭微顰,舉止謙恭,細部的刻畫表現出一臉的敬畏,又不失使節的持重儀表。最後一位著白衣者可能是翻譯官,著白衣,執笏板,謹慎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