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人畢恭畢敬地站侍一旁,唐太宗手裏拿著一個盒子,裏麵裝的是什麼呢?祿東讚為什麼會那麼緊張呢?他是不是在等待唐太宗給他最後的答複?也許答案就裝在唐太宗手中的那個盒子裏。

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可以從畫幅本身感受到畫家用心良苦,讓畫中資源一點兒也不浪費地用於對唐太宗這個人物的烘托,也許畫家對選擇接見的場麵來表現這個事件是有一番用心的。

一個過於宏大的像公主婚嫁的場麵不是早期的畫家所擅長表現的,而且不宜於其中某一個特定人物的突顯,觀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讓 場麵中過多的其他細節所吸引。

祿東讚雖然身為一國之相,但在大唐天子麵前,還是無法與帝王相媲美,於是人物的選擇又已經決定了畫麵中最有權威、無人與之匹敵的唐太宗的地位。

畫家不僅描繪太宗本身舉重若輕的神態,還用身旁女性的溫柔襯托他的穩健持重,用

祿東讚的體形與表情來襯托大唐的泱泱大國氣勢。更是一種大唐氣魄強有力的抒發。

《步輦圖》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婉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

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淨,大麵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代李道誌、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

《步輦圖》在構圖時將所有人物分成兩組:左邊3個男士依次排開,井然有序,沒有任何裝飾,在規矩中略顯拘謹。右邊以唐太宗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擁的仕女形象,以及裝飾物“兩把屏風扇”、“一展旌旗”、“步輦”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 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帶飄飄和晁蓋頂的迎風招展都有意刻畫一種充滿了柔情、安詳、和善的情調。

左右這種對比,尤其是譯官謹小慎微、誠惶誠恐和仕女們神情自若、儀態萬方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張一弛、一柔一剛,讓人的視覺得到了充分的享受。就像我們彈琴時的左手伴奏,穩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區炫音技巧的展示,華麗而不俗脫;一唱一和,和諧有序。

《步輦圖》的場景色彩是一個喜慶的場麵。根據我國的傳統習俗,喜慶的場麵通常由紅色裝點基調。這幅圖作者為了突出這一特點,特地將典禮官,也就是位於畫麵正中間的軸心人物畫成紅色。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來奪人眼目地突出紅色,又不會太突兀得難於接受。

因為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祿東讚來自吐蕃,服飾多以網狀彩繪織成,很少有一整塊同樣顏色的衣服。再者,由於紅色代表正氣和恢 宏的氣勢,所以將紅色用在了主人身上。

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適著紅裝,一是皇上為至尊天子,然而能夠與尊貴相配的顏色隻有黃色;二是紅色由皇上穿戴,不免顯得皇帝過於輕浮,不夠穩健睿智。如果我們在考慮僅由於年代久遠,風蝕和破壞,原本皇帝身著的鍍金裝束成了土黃色,那麼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在顏色安排上的獨到之處。

另外,隻有典禮官一個人是紅袍在身,未免顯得孤零零的,仍然看不出喜慶的氣氛。於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蓋頂,和宮女服飾的配色,映襯出了一團祥和、喜慶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