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仕女圖 4.(2 / 2)

而在《簪花仕女圖》中的侍女,手持長柄團扇,扇麵上繪有牡丹圖案。花開富貴,國色天香,唐代人對於牡丹的喜愛,可見一斑,而牡丹之愛也常見於文人的翰墨筆端。唐代人不僅將牡丹畫在紙上,而且還經常將其畫在扇麵上。

儀仗扇在唐代統治者的眼中,已經不再是遮陽蔽日、納涼祛暑的 玩物,而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唐代“索扇”製度的創始,旨在烘托皇家氣派,加強皇帝集權,意喻皇權神授、至高無上。這點在周昉的《揮扇仕女圖》中強烈地表現了出來。

“儀仗扇”在統治者那裏,其政治功用的目的特別明顯,所謂:

唐製……其人君舉動必以扇……蓋所以為慎重也。故慎重則尊嚴,尊嚴則肅功。

在皇帝的日常生活中,“儀仗扇”的使用也異常頻繁,凡是舉行巡遊、狩獵、朝參、宴會、謁陵等大型活動的時候,都有“儀仗扇”與之相伴。

從唐代初期的《步輦圖》中,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皇帝後麵的兩 位宮女在舉著“儀仗扇”侍奉左右。

“索扇”製度,在唐代是一個創新,這種製度的政治功用色彩很明顯,旨在加強皇帝集權,意喻皇權的至高無上。所謂“索扇”,就是指以扇子作為屏障,遮蔽皇帝的龍顏,防止臣下覬覦窺視。扇子的開合也有一定的程序和禮數,這些都大大加強了皇權的神聖性。

“索扇”製度,最初是由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蕭嵩提出的。據記述唐代各項典章製度沿革變遷的史書《唐會要》記載,唐代開元時,唐代著名的軍事家和丞相蕭嵩上奏皇帝說:

臣以為宸儀肅穆,升降俯仰,眾人不合得而見之。請備羽扇於殿兩廂,上將出,所司承旨索扇,扇合,上坐定,乃去扇。給事中奏無事,將退,又索扇如初。

蕭嵩在奏文中明確指出,“索扇”製度旨在加強皇帝威嚴,達到眾臣“不合得而見之”的效果。關於唐王朝的“索扇製度”,在記載唐代曆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新唐書》中也有明確的記載,其《儀衛 誌》中寫道:

侍中奏“外辦”,皇帝步出西序門,索扇,扇合。皇帝升禦座,扇開。

唐代人詩歌作品中也有臣子朝參時帝王“索扇”儀式的記載。王建在他的《元日早朝》詩中寫道:“左右雉扇開,蹈舞分滿庭。”

韓俚《夢中作》詩寫道:“扇合卻循黃道退,廟堂談笑百司閑。”唐代人張莒的詩歌《元日望含元殿禦扇開合》,詩題中直接點明該詩是描寫朝廷元日宴會時的“索扇”儀式。可見扇子在唐代人們日常生活和交際中的重要性。

《揮扇仕女圖》中侍女們手中所持有的,就是唐代盛行的圓扇,也叫“宮扇”、“紈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