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仕女圖 4.(1 / 2)

唐宮仕女圖 4.

猗蘭清畫的《揮扇仕女圖》

《揮扇仕女圖》卷為絹本,設色,縱0.337米,橫2.048米。《揮扇仕女圖》引首是清高宗弘曆題的“猗蘭清畫”4個字。鈐明韓世能 “韓世能印”、“韓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標“蕉林書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曆“古希天子”、“乾隆禦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鑒賞”等鑒藏印,共31方。

《揮扇仕女圖》描繪了13位頭挽高髻、細目圓麵、長裙曳地的妃嬪和宮女。它以橫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種活動,分別為執扇慵坐、解囊抽琴、對鏡理妝、繡案做工、揮扇閑憩等。

作者注意畫麵橫向疏密、鬆緊的韻律變化,縱向高低錯落的層次變化,從而使得畫麵結構井然有序,並避免了構圖上的單調呆板。圖中色彩豐富,以紅色為主,兼有青、灰、紫、綠等各色。

冷暖色調相互映襯,顯現出人物肌膚的細嫩和衣料的華貴。衣紋線條鐵線描,圓潤秀勁,富有力度和柔韌性,較準確地勾畫出了人物的種種體態。

畫家周昉出身於豪門顯宦,因此,他對於貴族階層綺靡奢華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畫不以烈女、賢婦、仙女等為表現對象,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中貴族婦女的行樂活動,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從而迎合了唐代中晚期大官僚貴族們的審美意趣。

周昉的作品在張揚唐王朝繁華興盛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揭示了貴婦們極度貧乏的精神世界。此圖中嬪妃們體貌豐腴,衣飾華麗,但她們麵含幽怨,舉止慵倦,毫無生氣。

從《揮扇仕女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唐代扇子的發展狀況,扇子在我國的曆史上最初稱為“五明扇”,相傳是虞舜所創製的。晉代崔豹的對古代和當時各類事物進行解說詮釋的著作《古今注·輿服》中記載:

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 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

晉非乘輿不得用。

也就是說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從秦代至漢代都在沿用,張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納賢才的主張,但到了魏晉之時竟成為皇帝的專用。

在周代的時候,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中談道:

以木曰扉,以葦曰扇。

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並非用來納 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

從秦漢時期以後,扇子的形製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麵料采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

隨著時間的發展,唐代人們在扇麵上題詩繪畫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唐代畫家周昉所畫的《揮扇仕女圖》中,是女手持長柄團扇,扇麵上畫有一對鸞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