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文化統戰探析(2 / 3)

(一)高校彙聚各界名流為高校文化統戰創新提供了素材。中國高等教育彙聚了一代又一代享有盛譽的思想先驅、文學巨匠、史學大家、經濟學者和管理大師,他們以自己的努力開創了各具特色的治學風尚,贏得了社會尊重。他們的氣節、操守、品德、才學等都是時代的楷模。他們捕捉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解析社會弊病和各種惡習、開列救世良方和小心求證的意識與能力很強,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精神演繹功不可沒。當前高校中擁有數量眾多的黨外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是高校統戰工作的重點對象,在對社會產生其影響時,也為高校文化統戰創新提供了素材。

(二)高校基本社會職能為高校文化統戰宣傳提供了平台。高校具有教書育人、科研創新、服務社會三大職能,且都具有文化傳播的特點,這為高校文化統戰宣傳提供了平台。教書育人是高校最基本的職能,因為它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傳播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使命極為鮮明。高校的科研創新工作也是一種文化創新工作,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科研創新,都具有文化層麵上的創新內涵。服務社會是高校與社會聯係的渠道,高校通過服務社會來實現高校的一部分文化傳播功能,實現對社會的影響和輻射作用。在文化功能的實現過程中,高校文化統戰也同時會大放異彩。

三、高校文化統戰的不足

高校文化統戰具有諸多優勢,但並未得到充分發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麵:

(一)文化工作投入不足製約了高校文化統戰的開展。高校文化統戰是“爭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麵,本應加強。然而,由於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統戰對象的思想日益多元化,文化的構成也更加龐雜化,因此需要投入大量氣力去厘清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健康文化與病態文化的關係,唯其如此才能發揮文化的集體塑造和思想認同的功能[9]。令人遺憾的是,當前高校統戰部門的工作人員有限,專門致力於統戰文化研究的更少,這就以理論上製約了文化統戰工作的開展。

(二)組織工作保障不力影響了高校文化統戰的效果。高校統一戰線工作中黨外人士眾多,要想萬眾一心形成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必須充分做好組織工作。然而,由於高校知識分子肩負著教書育人、科研創新、服務社會等社會責任,工作十分繁忙,很難定期抽空參加統戰部門組織的活動。同時,由於部分統戰對象十分看重個人自由,不願意受到組織約束,對於一些他們認為不大重要的活動往往選擇缺席。對於統戰部門工作人員來講,統戰對象究竟因何原因缺席組織活動,他們是難以界定的。因此,高校文化統戰的組織工作難度較大。而且,統戰工作往往被擺在統戰對象本職工作之外,具有一定的奉獻性質,既沒有強有力的約束手段,也沒有強有力的獎勵措施。因此,高校文化統戰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導致了部分統戰對象團結意識不強,進而削弱了文化統戰力的效力。

四、高校文化統戰的提升路徑

當前,高校的人才集聚功能越來越強,黨外人士越來越多。隻有立足特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創新文化統戰的方法和途徑,充分發揮高校的文化統戰資源優勢,才能真正發揮統一戰線的重要法寶作用。

(一)發揮高校文化統戰的創造力,引領社會文化發展正確方向。高校統一戰線中人才濟濟,高級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統戰對象中有各民主黨派成員、黨外知識分子、黨外代表人士、政協委員以及歸國留學人員等,有明顯的人才優勢和多學科集群的優勢。在高校文化統戰工作中,應發揮高校人文薈萃的優勢,在黨委和統戰部門的領導下,彙聚統一戰線的力量,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尤其是要發揮一大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優秀文化傳承理念的專家學者的文化創造力和科技創新力,使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吸收和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上,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10]。開拓新興文化產業,豐富社會文化市場,從而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為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文化環境,使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能夠在健康的文化氛圍中學習和成長[4]。可見,提升高校文化統戰工作的質量,將充分體現高校的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並提升整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