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統戰探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趙攀
[摘 要] 高校文化統戰,是以高校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為基礎,依托高校黨政部門和統戰部門,尋求對校園文化、區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實現中國共產黨同高校黨外文化界人士的最廣泛團結,從而增強中華優秀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活力。高校彙聚各界名流為文化統戰創新提供了素材,高校基本社會職能為文化統戰宣傳提供了平台。通過發揮高校文化創造力和文化教育力,不斷強化高校文化統戰文化力,將有助於提升高校文化統戰的實效。
[關鍵詞] 高校 文化統戰 提升路徑
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宣言和北方學生運動的影響下,1935年12月27日,馬相伯、沈鈞儒、陶行知等名流呼籲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統一陣線,號召“全國文化界聯合組成救亡的統一陣線,領導民族解放運動”[1]P66。此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文化統戰工作逐步發展起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改造之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盡管後來經曆了“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文化統戰並非消亡,相反,改革開放以後文化統戰工作在各大領域迅速發展。
一、文化統戰的概念
(一)文化統戰的含義。何為文化統戰?這是開展文化統戰工作首先要解答的問題。當前,學者們對文化統戰含義的表述不盡相同。林卓才認為,文化統戰是“以中華優秀文化精神為共同的思想基礎,以實現共同的文化理想和整個統一戰線的任務為目標,通過調整知識分子政策、文化政策,發展文化事業,尋求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實現中國共產黨同黨外文化界人士的最廣泛團結、中華優秀文化的和合乃至全中國的牢固團結”[2]的統戰手段。熊必軍認為,文化統戰是“基於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理念結構體係,利用文化的功能或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理念,促使一定的社會力量形成有機的整體聯盟,來促進共同利益目標實現的一種統戰手段”[3]。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文化統戰包括了兩層含義:一是通過追求深層次的文化認同,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層麵達成理解和接受;二是以具體的文化教育宣傳熏陶為交流媒介,實現社會各階層最廣泛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4]。
(二)文化統戰概念的廓清。界定文化統戰的概念,需要廓清文化統戰與統戰文化的關係。有關學者指出,文化統戰與統戰文化是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5]。文化統戰是新時期統一戰線的理論創新,是運用文化的力量開展統戰工作的一種重要方式,屬於統戰學範疇的概念。而統戰文化是指統一戰線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關於統戰體係和統戰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是一種價值理念和社會意識,屬於文化學範疇的概念。換言之,“文化統戰是黨的統一戰線的工作方法和創新路徑,統戰文化是黨的統一戰線的思想體係”[6]。當然,文化統戰與統戰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支撐。首先,統戰文化為文化統戰提供了重要資源。統一戰線創建以來所積累的經驗、所形成的共識、所創建的理論和思想等,既是文化統戰的外部環境,更是文化統戰的理論支撐、有效手段、重要載體和動力源泉。其次,文化統戰也為統戰文化提供了不斷豐富的實踐內容[7]P50。
(三)高校文化統戰的含義。高校彙集了大批黨外知識分子的代表性人物,具有數量多、層次高、聯係廣、影響大等特點,同時高校還是民主黨派和黨外幹部的人才“源頭”。因此,高校統戰工作曆來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又由於知識分子是國家科技文化知識的主要創造者和傳播者,因此高校統戰工作中重中之重便是文化統戰。
何謂高校文化統戰?個人以為,就是以高校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為基礎,依托高校黨政部門和統戰部門,尋求對校園文化、區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實現中國共產黨同高校黨外文化界人士的最廣泛團結、增強中華優秀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活力的統戰藝術。
二、高校文化統戰的優勢
高校文化統戰是一個能觸及知識分子思想深處的工作手段。因此,文化統戰是“根植於‘以人為本’的統戰理念”[8]。高校是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的地方,知識分子的思想往往比較深邃,思想接受是他們認同任何事物的前提,理解是他們求同存異的基礎,而文化統戰是最易於觸及他們內心深處的統戰方式。高校開展文化統戰工作存在著諸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