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位一體”視閾下的軍事職業教育(2 / 3)

2.完善人才培養體係的客觀要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軍隊的建設和發展正處於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隨著我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麵對世界軍事強國的競爭與挑戰,以及軍隊使命任務的不斷拓展,急需加快完善我軍人才培養體係建設。教育學規律告訴我們,“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由低到高、逐步積累、全程銜接的教育過程,需要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通力合作、有機銜接,需要培養要素的實時耦合”。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要求軍事人才的培養,不但要應對新知識、新理論、新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而且還要隨著職業崗位的晉升和替換,不斷地構建新的知識體係,以適應不同級別和類型的職業崗位對職業能力的需求。美軍認為,軍隊人才培養主要依靠三種培養形式:有計劃的院校教育培訓,循序漸進的部隊崗位任職,因人製宜的在職自我發展。三種形式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和拓展,在長期實踐中基本形成了一條進出有序、逐步提高的人才成長路線。從我軍現階段人才培養的現狀來看,院校教育和部隊訓練這兩條重要的學習渠道,在新軍事變革迅猛前進的形勢麵前,已經無法包辦官兵自身在專業崗位和自我成長方麵,對知識和能力的源源不斷需求。軍事職業教育作為以部隊為組織實施主體進行人才培養的教育形式,秉承“終身學習”“開放學習”“全員學習”的理念為部隊官兵持續學習、在職學習提供重要的依托,使人才培養的全程化成為可能。

3.實現強軍目標的現實需要。世界新軍事變革,風起雲湧,各國軍事力量此消彼長,這背後無不折射出國際上不同力量之間的爭奪,一些熱點地區衝突不斷,戰事頻發;大國對一些國家內部事務的幹涉一刻沒有停止,世界上仍存在一些複雜的動蕩和不穩定因素。環顧我國周邊,軍事安全威脅和主權之爭從未停息,因局部因素和外部原因引發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可能性隨時存在。“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為當代革命軍人,關鍵時刻能不能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是我軍麵臨的現實考驗。習近平主席站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高度,鮮明提出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號召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麵對世界軍事領域激烈競爭,必須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尤其要在海洋、網絡空間、太空等關鍵領域,深入推進作戰理論創新和武器裝備更新。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必須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精神狀態,全麵提升打贏現代戰爭的能力。在武器裝備的物理性能幾乎達到極限的今天,人的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反而顯得愈加突出。因此,“要加快構建與力量體係變革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係,在大力加強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基礎上,加快發展軍事職業教育。堅持崗位牽引、聚集核心能力,形成大規模群眾性自主學習局麵,著力解決官兵學習力不足、職業素養不夠、崗位適應力不強等突出問題,實現知識結構優化、職業素質提升,切實發揮軍事職業教育對我軍力量體係建設的促進作用”。

三、軍事職業教育應堅持的主要原則

軍事職業教育的原則是教育活動應遵循的基本規律、內在要求和客觀規律的主觀反映,是進行軍事職業教育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1.著眼未來、能力為本的原則。現代軍事職業教育是麵向部隊、麵向戰場、麵向未來的教育,要緊盯部隊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戰爭的新特點、新趨勢,著眼基於信息係統的聯合作戰理論和新型裝備技術創新,積極適應軍隊向信息化轉型發展,服務軍事鬥爭準備拓展深化,突出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新裝備、新戰法、新成果教育,把提高從業人員的崗位適應能力作為軍事職業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軍事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從業人員的崗位適應能力,解決能力滯後和能力短板的問題,這是由軍事職業教育所具有的“職業教育”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牢牢把握“能力為本”的原則,就是要在培養目標上,優化人才培養目標設計。通過深入調研,反複論證,對各類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統一籌劃、逐個研究,既要注重人才培養的共性要求,又要強調人才類型、職務等級、培訓周期的不同,體現出個性特征和層次區分,使培訓目標與崗位需要一致起來,實現與院校教育培養和部隊訓練的相互銜接和補充。在課程內容設置上,緊扣現實需要回答和解決的理論和實際問題,跟蹤軍事科技、作戰訓練理論發展和部隊建設的最新成果,著眼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將各知識單元進行科學組合,實現教學內容模塊集成、動態更新,構建起適應崗位任職需求的課程內容體係。在教學形式上,實行開放式教學,使每一名受訓者能夠結合自身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學習。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突出部隊作戰訓練、管理教育實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提高受訓者分析解決問題崗位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