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下篇:方法篇(9)(3 / 3)

司馬錯為秦王分析當時的情況,他說要想國定富強,定要開拓疆土;想要兵強力壯,定要使人民富足;想要成為帝王,定要廣施恩德。這三個條件具備了,帝王大業也就隨之而成了。而今大王的國土狹小,人民貧困,這應該從拓疆和富民上著手。那蜀國,是西方偏僻的以戎人和狄人為首領的國家,又有像夏桀、商紂時那樣的禍亂,秦國去攻打它,真好像是讓豺狼去趕羊群。奪取了蜀國的土地,足以擴大秦國的國土,得到了蜀國的財富,足以使人民富裕。這樣,我們雖攻取了一個國家,天下人也不會認為我們殘暴;盡得了蜀國的利益,各諸侯國也不會認為我們貪婪。反而得到戡定暴虐,平定禍亂的好名聲。如去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這就有違名聲。而且未必有什麼好處。得了個不義的名聲,去攻打天下都願攻打的國家,實在危險!請讓我說明它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都崇敬的王室。齊國是韓國與周室的盟友。周室自知會失去九鼎,韓國自知要丟掉三川的土地,那麼這兩國必將協力合謀,並通過齊國、趙國的幫助,向楚國、魏國求救,使秦軍撤退。然後周把九鼎送給楚國,韓把土地送給魏國,大王也不能製止他們這樣做。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不如攻打蜀國,才是萬全之策。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在紐約基督教青年會做演講教員時,曾利用一家大禮堂講課。一天,他接到通知說租金要提高三倍。於是,卡耐基前去與經理交涉。他說:“接到通知我有些震驚,不過這不能怪你。如果我是你的話,我可能也會如此。因為你是旅館的經理,這決定你的職責是盡可能使旅館贏利。”接著,卡耐基替他算了一筆賬:將禮堂用於辦舞會、晚會等。當然會獲大利,但他攆走了卡耐基,也等於攆走了成千上萬有文化的中層管理人員,而他們對旅社的光顧,是主人花很多錢也買不到的活廣告。經理被說得心悅誠服,權衡利弊,還是不趕卡耐基走合算,終於收回了成命。

卡耐基很善辯,明明是為了自己,卻擺出一副“一切都是為了你”的高姿態。這說明,在勸說別人同意並接受自己的觀點時,你首先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著想,從而找到對方的“癢處”。否則你就難以獲得成功。

人有失口。假如你在陳述拒絕對方的理由時,無意中使用了一些不太妥當的語調或詞語,就要用“如果這樣,你將會……”的假設來巧妙彌補言詞上的失誤。這就像英語中的“yimean”,將話題的重心轉移,同時還能促使對方自我反省,使對方覺得你的心理暗暗對他是有利的,從而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拒絕”。

37.模棱兩可

不要輕易表露自己的觀點,不要輕易表白自己的態度,因為一旦你的看法有失偏頗,這可能就成為你的禍根。

這是指為了抵消對方的攻勢,在處理一些刺手問題時,含含糊糊,沒有明確的態度和主張,從而為自己留有進退的餘地。

楚滅秦時,楚懷王兵分東西兩路,東路有項羽率領兵馬70萬,西路有劉邦率領兵馬10萬,同時向關中進發。項王有約:誰先進關誰為王。劉邦先進關,應為關中王。可項羽兵多勢眾,不服劉邦。項羽自尊為霸王,封劉邦為漢王,打算讓劉邦上南鄭去。項羽的謀士範增極力反對,說南鄭內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嶺之險,讓劉邦去是放虎歸山。項羽忙問是否有辦法殺他,範增獻計道,等劉邦上朝時,大王就問他:‘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如果他說願意去,你就說:‘我早知道你願意去,那裏是養兵練將、聚草屯糧的好地方嘛!養足了銳氣好跟我爭天下,對不對?這就證明了你有反我之心。綁出去殺了!’一殺了之。如果他不願意去南鄭,你就說:‘我知道你是不願意去的,本來嘛,楚懷王有約在先,誰先入關誰為關中王,你先進了關,你應為關中之王的。叫你上南鄭去,你怎麼會願意呢?既然不願意去,就是要在這裏反我。與其如此,不如現在就把你殺了。綁出去,殺了!’想他劉邦左右也難逃滅頂之災。

這時,劉邦上殿參見項羽。項羽就照著計謀問劉邦,願不願意封他去南鄭,同時一拍桌案,問得很急。劉邦聽了,心中納悶,雖然不願意去,卻也不敢表白,忙說:“大王啊,臣食君祿,命懸於君手。臣如陛下坐騎,鞭之則行,收轡則止。臣惟命是聽。”項羽一聽,無可奈何,隻好說:“劉邦,你要聽我的,南鄭你就不要去了。”劉邦忙說:“是,臣遵旨。”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任何一種明確的表態都會使自身難保。但劉邦卻選擇了兩便的表態,破了範增早已設計好的圈套。

一般來說,洽談時的立場,態度應當鮮明、立場堅定,有時可以采取靈活的措施,態度含糊一些。這樣做不僅不會妨礙自己的利益,反而會使洽談者進可攻、退可守,在處理難題時立於不敗之地,從而使洽談的雙方在立場和觀點產生強烈衝突又明顯於已不利時,緩解矛盾,促成和局。正像國際外交界流行的一句話:“外交車輪滾滾,常靠模棱兩可潤滑”,談判老手是深悟其中之奧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