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將追問道,然而你自己完蛋啦,這怎麼能說是大吉呢?沮衛回答說我占卜是問國家前途,並非為我個人。如果殺了我就能保全整個國家,對你們有何好處。要是人死了仍有靈魂,那麼,我肯定要附在你們的鼓上,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顯靈,讓你們的戰鼓發不出響聲,使你們一敗塗地!
沮衛的話入情入理,鏗鏘有力,說話時毫無懼色、穩如泰山。楚將聽了束手無策,思考再三,總感到殺沮衛釁鼓已無好處,隻得長歎一聲隻好作罷。
沮衛對答如流,口若懸河,舌似利劍,以語言的力量保護了自身。他善於聽取對方的話,並及時判明意圖,然後從反麵做鮮明的答複,威懾對方,並以精辟的分析迫使對方放棄了原有觀點。
正話反說的結果,往往是使別人的明白事理,自己的勝利為結局。因為正話反說可以消除對方的警覺,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慢慢地聽下去,直到對方聽明白自己的意思,從而形成正確的觀點,推翻原來的觀點。這樣一來,自己的拒絕不就被別人所接受了嗎。
35.投其所好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用現代方式表達出《聖經》中“欲人施於己者,必先施於人”的金科玉律。
投其所好,是善解人意,博得他人信任的心理戰術,但要注重隱蔽性和靈活性,要準確判斷,恰如其分。這種投其所好的方法引申到拒絕上,就是利用別人喜歡的事物為依托,借以說明對方應該如何看待自己拒絕接受的事情,這種方法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比喻恰當,使人能夠容易接受。
把自己的意思,比喻在別人喜歡的東西之上,對方能夠通過弦外之音明白自己的意思,莊子說服趙惠文王就是很典型的一例。趙國的太子悝聽說莊子的大名,就派人奉禮千金,請他去勸諫趙惠文王。
原來,趙王愛好劍術,養了三千多個劍客,每年都因殿前比劍要死數百人。這樣過了三年,花費了大量財物不算,國勢也急劇衰弱下去,太子心裏著急,就派人去請莊子當說客。莊子謝絕了重禮,和使者一起來到趙國,見到了太子。
三天以後,莊子以劍士身份去見趙王。他進殿時不快步行走,見了趙王也沒有打拱作輯,隻是說聽說大王愛好劍術,他特地帶劍來的。趙王問他的劍術有什麼高妙的地方時,莊子答道優點在於離開十步站一個劍士,他能夠過千裏而不留一人!趙王聽了點頭稱讚,稱他是天下無敵的第一劍客。要他先休息,以後再表演。”
趙王召集其他的劍客比賽了七天,死掉六七十人後挑選出五六個高手,帶劍在殿下等候,然後派人召莊子前來,說:“請您一展雄姿吧!”莊子說:“我知道有三種劍大王可以用。請允許我先說說劍,然後再比武。”
趙王同意他先說說自己的劍,於是莊子說他的三種劍為: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民之劍。
莊子說天子之劍,以燕山為峰,泰山為刃,晉城為劍背,周都寧國為劍環,韓國魏國為劍托,包以四夷,裹以四海,製以五行,論以刑德,上舉可以劃破天幕,下插可以割斷地脈,用這把劍去匡正天下,諸侯必然臣服,這就是天之劍。
諸侯之劍,以勇猛之士為鋒,以清正之士不刃,以賢良之士為劍背,以忠誠之士為劍環,以豪放之士為劍托。它也能旁通四麵八方,上可以順日月星三光,下可以順春夏秋冬四時,它揮動起來像雷霆,國內沒有不服從命令的,這就是諸侯之劍。
至於庶人之劍,那就簡單多了,像我這樣打扮:披散頭發,垂著帽纓,穿著短衣,睜大眼睛,互相攻擊打鬥,你斬下我的頭顱,我刺開你的胸膛……頃刻間命歸黃泉,於國於民沒一點好處。所以,這種劍術,跟小孩子鬥雞一樣可笑。現在大王居於天子之位卻喜歡庶人之劍,真是可惜呀,我私下為大王感到難堪呢!
莊子滔滔不絕,比喻生動詼諧,趙王聽呆了,反醒一下後恍然大悟,於是叱退了那五六個劍士,請莊子更換衣服,設宴款待。莊子微笑著說大王心平氣和,我的劍法也表演完了。即此告退。
從此,趙惠文王幡然悔悟,勵精圖治,使趙國又興盛起來了。投其所好可以不引起彼此之間的隔閡,雙方可以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之上,接受對方正確的建議,從而對雙方形成有利的結果。
在實際生活當中,很多事情是沒必要徒勞地瞎折騰,講究一些技巧技法,大事也就化了,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
36.言明是非
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從而找到對方的“癢處”,否則你就難以獲得成功。
我們不情願接受的一些要求,在很多時候是對方也沒有考慮,或者考慮但沒有想到就提出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事人就很有必要將自己的正確的看法與對方和盤托出,讓他認識到事情的利害關係,使他收回自己不應該的決定,從而實現自己的拒絕目的。
改變主義的關鍵,在於使對方覺得自己的分析利於對方。司馬錯能夠說服秦王,改變采取張儀先公道蜀國的決定,就在於秦王認識到了首先攻打韓國的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