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下篇:方法篇(9)(1 / 3)

幾天後,你應該搶在人家還沒有來之時去個電話或親自上門去拜訪。“這幾天我一直為你的事活動,a單位可能沒有什麼希望。b單位卻說要研究研究。”

再過兩三天,你主動找到他:“真對不起,你托的事目前都已落空了,我通過所有我熟識的人,但卻……真沒辦法,等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盡管你根本沒去找那些熟人,但對方一定對你感激不盡。

其他方麵也是如此。生意上,有人求你看能否通過關係為他批點出廠價產品,你最好也立即行動:“好吧,我會盡力去幫助你的。”即刻詢問對方要多少型號,大概要批多少等等。接著按上述步驟,幾天後不要等對方走上門你就應該向對方解釋,說自己已找過領導,頭頭很難說話,或者說所有產品別人已全訂了,隻能等今後的機會等。

有人想趁你出差的機會,托你為他購某種型號的產品,請你不要馬上拒絕對方的要求,應該馬上接受對方所給予的用於購買商品的金錢,並坦率表明一定幫他找找,若有的話定幫買回來。然後,在出差地點再給對方去個電話或電報,說你走完了幾家大商場都沒有發現那種型號等。

如此種種,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製造些無本萬利的人情債,這也是老練的朋友求人的常用伏筆。

這種方法不宜常用,隻能偶爾為之作為應急之法。經常為之,定會露出破綻,遭人指責。大多數人都喜歡言出必行的人,卻很少有人會用寬宏的尺度去諒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我們常常聽見某甲埋怨某已,說:“某已分明答允了我……但……”事實上,某已雖然可能答應過某甲,但那不過是某已怕難為情不好意思拒絕而已,往後他仔細一想,便覺得這事根本不可能辦到了,甚至某甲自己也知道這事實在強人所難的。但是某甲真的會自責而不責人麼?恐怕不會,而在旁人看來,也總是覺得某已不對,因為到了那個田地,已經沒人注意當初他的一切了。

拿破侖說:“我從不輕易承諾,因為承諾會犯不可自拔的錯誤。”有許多事情常是這樣,看來應該做,但一做起來就有麻煩。比如你有一位好友做了人壽保險經紀,他來向你說了一大堆買人壽保險的好處,於是,他請你向他買100萬元保險。你也明知此舉真有益處,但是,後來當你細心一想,如果照他的要求,你每月要付出的保險費,等於你收入的1/3,而目前你的收入,也不過是僅可敷衍日常生活所需。而你一定明白這事很難辦事,你就不妨輕輕地搖頭,然後說出上述的理由。

有人會發此疑問:當我們在朋友麵前,被迫得非答應不可,而實際上明知這事不該答應時又怎樣?人際關係學家告訴我們,你需要在聆聽別人陳述和請求完畢之後,可以答應試為代辦,事後知道你已拒絕,你可以從容說出拒絕的理由,使別人易於接受。

自然,拒絕的理由必須充分。一個充分的理由,使人諒解你不能遵辦的苦衷,就不會對你記恨在心。

34.正話反說

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種說服別人達到辦事目的的技巧之一,其特點就是被勸者原以為對方會怎麼說,但實際上卻正好相反,讓聽者自覺去領悟,從而接受你的勸說意見,按照你的意圖辦事。

有一次,楚莊王十分喜愛的一匹馬因長得太肥而死了。莊王竟命令全體大臣致哀。要用棺槨裝殮,還要用大夫禮節隆重舉行葬禮。文武百官紛紛勸他別這樣做,楚莊王十分反感,下令說:“誰敢為葬馬的事來勸說我,格殺勿論!“眾大臣都驚懼得不敢說話了。

優孟聽到這事,嚎啕大哭進入王宮。楚王問他為什麼哭。優孟回答說:“我是為葬馬的事情哭呢!那匹死去的馬,是大王最心愛的。像楚國這樣一個堂堂大國,卻隻以大夫的葬禮來辦喪事,實在太輕慢了。一定要用國王的葬禮才像樣呢!依我看來,要拿白玉做棺材,用紅木做外槨,調集一大批士兵為其挖墳,發動全城男女來挑土。出喪時,要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麵陪送,鳴鑼開道,讓韓國、魏國的使節在後麵護衛。還要建造一座祠廟,放上牌位,追封它為萬戶侯。”

優孟稱讚、禮頌楚莊王“貴馬”精神的後麵烘托出另一種相反的又正是勸諫的真意——諷刺楚王“賤人”的昏庸舉動,從而促使楚王改變自己的決定。

還有一個用正話反說的辦事實例。

春秋時期一位名叫沮衛的使者,曾使用相反應對的技巧,救了自己的命。有一年,楚國攻打吳國,吳國勢單力弱,吳王派沮衛為楚軍送一份厚禮,順便了解一點軍情。誰知沮衛給楚兵抓住了,把他綁得緊緊的,說要殺了他,拿來釁鼓(殺牲口,用血塗在新鼓上的縫隙)。麵對死神,沮衛不慌不忙,麵無懼色。楚將驚奇地問他是否占過卜,他說占卜過的;楚將望著被五花大綁的沮衛,洋洋得意地問道占卜的吉凶如何,沮衛回答說大吉。楚將於是高聲大笑如今就要殺掉你了,還有什麼大吉啊!沮衛不動聲色回答:“吳王派我來,目的就是要拭探一下你們的態度。如果你們對我以禮相待,那麼,吳國就會放鬆戒備;如果你們殺了我,還拿我的血釁鼓,吳國一定會百倍警惕。這對吳國不正是件天大的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