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頭,你在那頭

讀寫指津

作者:紀建民

文本牽著你和我,師和生。閱讀就是三者的對話,課改中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實踐著。條條大路通羅馬,關鍵是采用哪種方式可以讓師、生、本之間的對話更有效,讓對話更有深度,更有意義。對於不同的文本我們應該采取不用的對待方式,關鍵是如何觸動學生那根閱讀感悟的神經。就像愛默生說的:“把自己的生活當做正文,把書籍當做注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談到古代的私塾,好像都是搖頭晃腦地讀背文章,真的理解了嗎?我想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豐富才會逐漸明白和有所感悟,但是反複的記憶的確是閱讀的開始。

前幾年,海量閱讀的提出,經典閱讀進入課堂,日有所誦在小學課堂推出時,我有些按捺不住了,我們所教的初一學生小學時沒有接觸過的好多文章篇目如《聲律啟蒙》《增廣賢文》等,我們是不是得好好補補呢?所以我充分利用預備後的課前兩分鍾讓學生完成了背誦,也就是初步的印象記憶。語感的形成,為學生理解文本提供了重要前提,文章中的好詞好句我都鼓勵學生摘抄下來,摘抄的理由要闡釋出來,這就對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奠定了基礎。反複朗讀直至背誦,為日後的靈活運用作好了鋪墊。

品析也罷,賞析也罷,都要以重點語句、巧妙的問題為前提,反複推敲,提升自我。

對於文本的挖掘,問題的設計是架起文本與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橋梁如何鋪設都會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用什麼樣的方法可以使學生會易於親近文本而又不枯燥無味呢?於是,我努力改變課型。課本劇展示課、誦讀課、古詩詞比拚課等應運而生,這或許就可以理解為對話的渠道吧。比如《鶴群翔空》,多麼壯麗的翱翔場麵,多麼壯烈的鶴鷹之戰,優美的語言、靈動的文字賞析後,細嚼後還需慢咽,感覺意猶未盡。推選幾位學生代表到黑板上畫出一幅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其他學生則在筆記本上嚐試著畫出感動自己的畫麵,這個環節的設計是否可行呢?腦海中的場景是品鑒優美文章後的產物,學生代表在組員的集思廣益中產生了自己的作品。

閱讀胡適的《我的母親》,我先要求學生了解自己的母親,喚起學生那根隱藏的神經,不要讓身為獨生子女的孩子們覺得愛是理所當然。那時正值家長會的召開,我布置給家長一個任務就是把孩子母親的生活照片發給我。這個活動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有些家長學生問我一寸照片可不可以,當時我沒有多想,隻要照片都行。課堂上,在抒情音樂的圍繞下,我播放了學生母親的照片。當我讓他們麵對屏幕中的母親說一句話時,他們一個個都沉默了,有些站起身後不知所措了,有些學生已經泣不成聲了。孩子們在回想母親的一切一切。那個交一寸照片的孩子,突然發現自己的母親好長一段時間沒有照相了。每個孩子都受到了發自內心的觸動,為胡適的《我的母親》的講授做了很好的鋪墊,我想,雖然還沒有真正與作者做麵對麵的交流,但對母親的感情是相通的,更易於學生理解作者“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勤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未能一麵。平生慘痛,何以如此”!

閱讀的前提是困惑的,閱讀的過程是快樂的,閱讀中的思考是艱辛的。文本聯係著你和我,老師在這頭,學生在那頭。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鳳凰城街道店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