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學語文教學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1 / 1)

中學語文教學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讀寫指津

作者:李淑霞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們沒有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也沒有很好地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貫穿到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造成了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進而導致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應當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近年來,我對“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也作了一些嚐試。下麵談一下我的認識:

一、樹立語文課堂是弘揚傳統文化主陣地的觀念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語文是工具。語文教學不管是語文基礎知識還是基本能力都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所要傳授的內容和知識,都是前人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因此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傳授傳統文化。不管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在教材的編排上,都把“古典傳統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了突出的地位。編者的意圖就是要讓我們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這些年來,我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除了按教材內容在程序和步驟上進行課堂教學外,還特別注意分類歸納“傳統文化內容”,然後有目的地重點講解。這樣處理,有助於解決在傳授傳統文化時容量不足的問題,也能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二、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學好傳統文化,教師就要在課堂上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在課堂上,對於古詩文的講解和鑒賞,我不僅非常重視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還非常重視學生對於意境的理解。高中生對於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對於作品的背景和思想內容往往不太了解。比如學習白居易的《長恨歌》時,學生對於作者“長恨”又“歌”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不太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對白居易寫作《長恨歌》的時代背景(安史之亂前後)及作者感歎“愛情悲劇”、諷嘲“重色誤國”的思想感情作了重點講解。通過這樣引導就可大大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對課本中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更加關注外,也促進了他們對課外相關內容的學習。

三、提高傳統文化的課堂效率

要發揮語文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就必須努力提高傳統文化的課堂效率,營造課堂文化氛圍,使學生領略民族文化風采,接受人文熏陶。我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精心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教室情景。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教室黑板報上專門開辟“傳統文化宣傳專欄”等,以此營造一種濃厚的課堂文化氛圍。

(2)導語情景。創設教學語言情境,鋪墊蓄勢導入新課,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音像情景。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播放,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湛與美妙。

2.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

中學語文教材不僅體現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挖掘教材蘊含的文化因素,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燦爛和美好方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1)從課文主題入手,以作品的思想感情來感染和熏陶學生。比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後,可以通過讓學生體會詩人“回歸田園之初激動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來理解詩人“厭惡官場,向往田園”的人生追求。(2)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比如學習魯迅的《祝福》,可以通過故事情節,引出“封建禮教”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以及這一“文化現象”的犧牲品——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四、文化活動是學習和交流傳統文化的重要平台

在弘揚傳統文化中,“文化活動”是學生交流和學習的重要平台。這類活動,不是一般性的寓教育於活動中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而是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堂的拓展和延伸。近年來,我通過開展“文化之旅”“家鄉采風”“寫作沙龍”等文化活動,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台,對學生學習語文有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增強了學生愛家人、愛家鄉、愛祖國的責任意識。

【作者單位:河北省武邑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