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差生現象的發生機製及解決策略
商界論壇
作者:邵永成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和觀察法,對體“育差生”現象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個體差異、教材內容、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機製等方麵是大學生被貼上“體育差生”標簽的主要原因。據此提出,體育教學中因避免對大學生貼標簽,強化大學生體育學習中的成功體驗,以及采用多元評價使大學生發現自我等幹預策略,為高校體育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差生;標簽效應;幹預策略
在新世紀,大學生即將成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者和接班人,備受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可以說,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好壞關係到整個社會發展,以及“中國夢”能否早日實現的問題。然而,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 我們看到高校體育教學中遇到一些實際困難,如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特別是耐力素質與柔韌性紊質,進而導致高校體育課堂”差生”的出現,探討該現象的發生機製及解決策略,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
1.“差生”現象解析
“差生”在學術界也稱為學業不良學生,這是一個特殊群體,該群體往往存在學業困難、品德發展障礙,同時又伴隨著一係列心理行為問題。整體上看,研究者對“差生”的界定傾向兩種方向: 一為“學習障礙”,是指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等的生理功能缺陷,造成的學習困難。二為“學業不良”,則指學習成績低下,即學生的智力水平在群體中屬正常或較高水平,而實際成績則為中下水平[1]。一直以來,“差生”都被視為異質群體,好像該群體也往往存在學業困難、品德發展障礙等一係列心理、行為問題。但是,很少有研究者關注這其中到底有多少“差生”被錯誤的貼上了標簽,有的被認為是“學習障礙”,有的被籠統的稱為“學習困難”,要知道,這個標簽一旦貼上,就可能伴隨學生的一生。
在體育學習領域,這種簡單的、武斷的把學習者歸結為“差生”的現象並不少見。例如,一個無論如何都跑不快的大學生,由於其具有豐富的情感和樂感,以及靈活性和柔韌性等,可能是一個舞蹈天才,可是,因為其不具備快速跑所需要的專業素質,可能被貼上“差生”的標簽。實際上,他們的表現不佳可能源於多種原因,如生理( 如兒童時期的體育鍛煉) 、心理( 如兒童時期的鍛煉挫折體驗) 和環境( 如教學方式、鍛煉氛圍等) 等因素的影響,使他們諸如在學習認知、動作本體感覺、動作習得以及動作遷移等方麵出現差異。所以,本研究認為對於“差生”的界定應遵循兩個原則: 一是,未經過調查研究,教育者不能簡單給某人貼上“差生”的標簽; 二是,“差生”不應該具有價值觀取向,而是經過幹預,使之能發現並享受自己的優點帶來的快樂。需要強調,本研究中的“差生”不包括由於認知障礙而出現學習問題的個體。
2.標簽理論溯源
標簽理論源於對犯罪行為的探究,在20 世紀50 年代流行於美國,後來成為美國社會學界研究越軌行為的占統治地位的理論[2]。標簽理論認為越軌行為是社會互動的產物,它主要探究越軌行為產生的過程而非越軌行為產生的原因,認為個體之所以成為越軌者,往往是因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父母、老師以及社會在處理其越軌行為時,被貼上諸如壞孩子、問題少年的標簽[3],很顯然,這些標簽是在互動活動中發生的,並且往往是“權威”人物( 父母、老師等) 認可的,所以,帶有強烈的社會認同的烙印,就像商品一樣,被人為的認為是這種而不是那種商品,將該個體同正常人分開。而被貼上標簽的個體也在不知不覺中修正了自我,逐漸接受社會對他( 或她) 的定義,並開始認同這種觀點,確認自己是壞孩子,進而主動與其它的壞孩子為伍,最終產生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4]。
3.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標簽效應
事實上,每個大學生都有強烈的體驗體育學習成功的願望,但是由於個體的多樣性,學習過程中避免不了產生各式各樣的差異,就如何認識這些差異,我們的家庭、社會,甚至課堂可能起到了負麵作用。例如,有家長在聽到對自己孩子的誇獎時,常回答道“我們家孩子體育不行,太胖了,小時候身體就不好,正準備假期學習跆拳道呢”,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當然會認為自己是一個“身體不好”、“肥胖”,甚至需要“練習跆拳道”進行矯正的問題人物---這就是“標簽”,一個可能因為家長之間的客氣,不經意被貼上的“標簽”。事實上,可能這個孩子並不是天生的體育無能,僅僅可能是現有的教學評價方式、學習項目與他不符合而已,就像有些孩子在需要合作的球類項目中無論如何也不適應,但他( 或她) 在體能主導類項目中很有才華。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教材內容、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機製,給那些所謂的“差生”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