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信息化促進青海農村地區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的研究(2 / 3)

(四)在新課標推進下,各學科教師最希望獲取教學資源

項目獲取及利用情況

新課標理念48%與新課程改革配套素材70%行之有效教學個案45%課程整合的案例20%名師在線指導25%其它方式25%

從以上表格中看出,新課程提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提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教育資源短缺,實際上嚴重製約著這些工作的正常開展。在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學科教師最希望獲得的教學資源中,與新課程配套的相關素材占70%,課程整合案例占據20%,新課程改革理念占48%。可見,教師們在新課程推進中,與新課程相配套的可直接利用的教輔材料很少。

(五)影響教師獲得教育教學資源的主要障礙

項目獲取及利用情況網絡條件不完善20%檢索不便15%資源量太少44%教學資源與教材不配套45%優質資源質量少30%教師備課機不夠28%其它10%

從以上表格中看出,資源與教材不配套、資源數量太少、資源質量差在影響教師獲得教育教學資源的障礙中排前三位,分別占44%、45%和30%,接下來是網絡條件不具備、教師備課機不夠等。在訪談中西山鄉中心學校的一位老師這樣說:“我們學會了操作計算機,也學會了從網上下載資料,剛開始積極性很高,經常從網上下載資料,但往往下載一大堆,卻找不到我們真正孺要的,慢慢也就不去上網找了。”

三、對策建議

通過研究分析,青海大通農村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在軟硬件建設、教育觀念、信息技術應用、師生信息素養及設備管理等方麵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著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必須探索出適合本地區經濟、文化、教育和學校實際情況的信息化發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發達地區和省會城市中小學的方式和經驗;否則,就會造成軟硬件設施閑置和資金浪費,影響學校的發展。為解決以上的問題,筆者認為抓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一)創造學習信息技術的氛圍

隻要學校領導、教師要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學校的各項工作才會有活力,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氛圍。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該製定相關政策來調動信息技術專業人員和學科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積極性,推動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學校上級部門領導從思想上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學校領導要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成為應用信息技術的帶頭人,做到“領導清障搭台,教師表演技能”。

(二)增加軟硬件資源建設的資金投入和融資渠道。為了解決教育信息化建設資金這一瓶頸問題,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製定一些扶持優惠政策。加大專項資金向學校投資力度,同時,學校也要解放思想、拓寬辦學思路,爭取一些項目資金向學校傾斜,還要加強與企業合作籌資,吸納社會資金,讓教育信息化麵向校園的同時,麵向社會,互惠互利,實現雙贏,來促進農村地區的教育均衡發展。

(三)應用網絡技術支撐平台。學校應該采取Linux和NC網絡技術,搭建校園網絡服務中心來管控教育教學中軟硬件資源,軟資源都在NC服務器運行,有利於維護初始投資硬件資源,並延長終端機的使用壽命和提高軟硬件資源的利用率;還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維護強度。這樣,對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的信息化遠程教育和教育均衡發展產生一定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