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年級與雲南省在昆高校泰語專業學生目標語文化認同的關係研究(1 / 2)

年級與雲南省在昆高校泰語專業學生目標語文化認同的關係研究

商界論壇

作者:呂敏

作者簡介:呂敏(1990—),女,漢,山西平遙,碩士研究生,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的過程是語言技能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是文化互動的過程,文化認同碰撞與建構的過程。語言與身份認同,尤其是文化認同息息相關,語言學習會改變學習者的文化認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探究雲南省昆明市三所高校泰語專業大二和大四學生的目標語文化認同的相似和差異。通過研究,文章發現年級是影響文化認同的因素之一,認同度隨著年級的上升而加強。

關鍵詞:年級;文化認同;泰語專業學生

1.引言

語言是一個人,亦或是一個地方的明信片,透過語言可以了解其背後的文化,讀懂其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奧秘。語言的傳遞即是文化的傳遞,語言的衝突和改變即是文化的摩擦和融合。後建構主義認為,文化認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靈活的,隨著環境的改變而不斷的重新建構,遵循了否定之否定規律。

2.理論背景

隨著對語言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言研究者開始由認知語言學向社會語言學轉變,他們從社會文化視角探究二語習得中所呈現的一係列現象。近二十年來“身份問題成了社會科學各分支學科的研究熱點”[1]。Guerrina認為身份認同主要包括社會認同,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2]。文章認為文化認同是指個體或某一群體對自己文化或其他文化的歸屬感以及態度和看法。在我國,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認同進行了探索。高一虹以中國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深入調查了英語學習者自我認同變化特征[3],提出並驗證了生產性雙語模式的存在。薛芬和韓百敬對英語學習者的雙語文化特點以及認同發展的軌跡進行了探究[4]。任小華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分析英語學習者對英美文化的認同情況。但前人的研究對象多集中於英語學習者,少數民族或者移民,對身處中國外語語境中並有機會接觸目標語境的泰語專業學生的研究相對較少。此外,雲南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東南亞語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幾年,雲南省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小語種,但是對小語種教學所產生的非語言結果的研究很少。因此文章立足於東南亞語中的泰語,探究年級差異與文化認同的關係。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取雲南省昆明市三所高校203名泰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大二學生共106名,大四學生共97名。其中所有大四學生都有在泰國學習一年的經曆。此外,文章在做問卷調查的學生中隨機挑選12名同學進行訪談,每所學校選擇4名同學,一個年級2名,分別是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

3.2 研究工具。為了避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不足,文章通過問卷調查進行定量分析,采用訪談進行定性分析。問卷是在陳新仁對文化認同調查問卷的基礎上修改而成,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信息,包括學校、性別、生源地、選擇泰語的理由等。第二部分是文化認同的題目,包含五個維度共21個問題。所有題為選擇題,測試對象可從強烈反對到非常讚同五個選項中選擇一個。在其老師的監督之下,調查對象用6至15分鍾完成問卷。問卷填寫之後,隨機挑選學生在空教室裏進行一對一的訪談。在征得受訪對象同意的情況下,所有訪談內容通過兩隻錄音筆記錄下來並進行轉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