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炎炎夏日,當心孩子“毒”從口入(1 / 2)

夏季氣溫很高,孩子最易發生食物中毒。因為食物中養分豐富,堪稱細菌生活繁衍的“風水寶地”。如果食物在製作、儲運過程中防護措施不嚴密,細菌很容易趁機“移民”其中,並隨食物一起潛入孩子體內發難,父母應該格外小心。

細菌性食物

中毒“黑名單”

食物中毒的總體表現是:孩子進食後短時間內發病,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為主,往往伴有發燒。吐瀉嚴重者可發生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而危及生命。不過,不同種類的細菌所引起的中毒又有各自的特殊症狀,認識這些症狀對於判斷中毒的病原菌,擬定救治方案有一定價值。

沙門氏菌中毒這多因進食汙染畜禽肉、內髒(如肝、心、胃、腸)、魚類、蛋類等食物引起。一般在進食後6~24小時發病,患兒解黃綠色水樣便,時有膿血與裏急後重感,很像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若救治不及時,重症患兒有生命危險。

葡萄球菌中毒 這多源於吃剩菜、剩飯,也有的因吃汙染的魚、肉、蛋而發病。一般在進食後3小時內發病,病情往往來勢凶猛,嘔吐重於腹瀉,可吐出黃色苦水(混有膽汁),不發燒或低燒,但恢複也快,多數患兒可於1天後恢複。

嗜鹽菌中毒 這多發生在吃了海魚、海蟹、海蛤蜊或鹽漬食物後。食後8~18小時發病,主要有上腹部或肚臍周圍出現陣發性絞痛,隨後發燒、嘔吐、腹瀉,大便常為洗肉水樣或膿血便,常無裏急後重感。

肉毒杆菌中毒 這常因食用罐頭、臘腸、鹹肉或其他密封儲存的食品造成。由於肉毒杆菌可產生毒素,進食後12~48小時或更長時間發病。患兒不發燒,嘔吐、腹瀉少見,出現頭痛、頭暈、眼瞼下垂、看物成雙影、瞳孔散大、說不出話、無法吞咽、呼吸困難等神經症狀,這是肉毒杆菌產生的神經毒素作祟所致。肉毒杆菌的神經毒性很強, 1g肉毒杆菌毒素可使10萬人死亡,相當於砒霜毒力的1萬倍,所以病情凶險,死亡率高達50%。

大腸杆菌食物中毒 這多由飲食不衛生或餐具汙染所造成。大腸杆菌分為腸毒素性杆菌與腸侵襲性杆菌兩類:前者由大腸杆菌產生的腸毒素引起患兒中毒,與一般急性胃腸炎相似,進食後10~24小時發病,如食欲不振、腹瀉(5~10次/日,無膿血)、嘔吐及發燒,脫水嚴重可發生休克;後者與細菌性痢疾相似,如腹痛、腹瀉(伴黏液膿血)、裏急後重及發燒。

糊塗說法要澄清

對於食物的衛生問題,民間流行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予以澄清大有必要,以免陷入種種誤區給孩子招來嚴重後果。

錯誤說法一:變味食物隻要燒沸後就可以吃了。

事實上,不少細菌能耐高溫,如肉毒杆菌,其芽孢在100℃的沸水中仍能生存5個多小時。即使有的細菌被高溫殺滅,但其所產生的毒素仍留在食物中。所以,變味食物就是蒸煮後再吃,依然有使人中毒的危險,孩子尤其容易受害。

錯誤說法二:細菌怕鹽,所以鹹肉、醃魚很安全,不必消毒。

並非所有細菌都怕鹽,如沙門氏菌就能在含鹽量高達10%~15%的肉類中生存幾個月,隻有用沸水煮30分鍾,才能將其殺滅。因此,醃臘食品同樣存在隱患,嚴格消毒仍是必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