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想到的是,接下來周恩來的報告和毛澤東的分析反駁中,都與博古看法相左。毛澤東的意見更得到了張聞天、王稼祥、朱德、劉少奇等人的支持。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最後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否定了博古的總結報告,重新製定了策略:戰勝川、滇、黔的敵軍並在那裏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會議還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由周恩來、朱德擔任軍事指揮。由此,遵義會議被視為中共曆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完成了組織重整,毛澤東進入核心領導層。
也有人認為,遵義會議有“逼宮”之嫌,將原本總結湘江戰鬥的主題一下扭轉為追討第五次反“圍剿”錯誤,令年輕的博古措手不及。不過,對於戰爭而言,博古確實是太沒有經驗了,他不懂軍事,所能依賴的隻有李德(據史料,當博古征詢具體戰鬥方案時,無人發言,而提出建議的總是李德)。
24歲的博古也太稚嫩了,與其他幾位相比,他比張聞天小7歲,比周恩來小9歲,比毛澤東小14歲,24年的生涯中還有5年是在莫斯科度過的。黎辛還回憶說:“24歲的博古充滿了孩子氣,陳賡負傷後在上海養傷期間和博古住在一起,他們在樓上看到警察從下邊過,就用報紙包了大便往警察頭上丟,這不跟小孩一樣,哪像黨的領導人呢?”
性格率真,不計私怨
遵義會議後,28歲的秦邦憲降職了。但他並未因此負氣而一走了之,而表現得磊落坦誠。既沒有接受張國燾的拉攏,也沒有和毛澤東計較恩怨,而選擇留下來繼續工作,服從組織領導,其書生率真性格一目了然。
早在博古任總書記不久,江西蘇區發來電報,要求成立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希望選派一名工人出身的幹部就任主席。當時有三位人選,一是工人出身、且在蘇區呼聲最高的項英;另一個是黨的一大代表張國燾;還有一個是博古提名的毛澤東。正值寧都會議前夕,蘇區對毛澤東有諸多意見,但博古卻頂著種種壓力竭力推舉毛澤東出任蘇區主席。他認為毛澤東是紅軍創始人,能打仗,有影響力,這其中顯然不帶絲毫個人色彩,而是出於公心。
對博古這一選擇,毛澤東事後曾對周恩來說:“博古是個很有原則、很有組織觀念的人。”對於博古的這一任命,一年後,毛澤東以另一個主席職位回報了他。1935年10月19日,紅軍結束長征到達陝北吳起。29日,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任命博古為中華蘇維埃政府西北辦事處主席。毛澤東說:“1934年秦邦憲叫我當中華蘇維埃主席,這次我讓他做中華蘇維埃西北辦事處主席,這叫禮尚往來。”
此後,博古先後參加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作為長江局領導成員,參與領導了武漢會戰期間的抗日宣傳。回到延安後,領導創辦了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延安整風時期博古曾被作為批判對象,他兼任的理論性職務和宣傳資源也被迫交出,退出了中共七大政治局,在44名中央委員中,博古、王明排名最後兩位。
兒子秦鐵回憶說:“常常有叔叔阿姨跟我講,你的爸爸是好人,很有學問,為人正直,從來不搞什麼陰謀詭計,光明磊落,能上能下。”
(摘自《東方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