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邦憲:詩禮之家的叛逆青年(1 / 2)

秦邦憲:詩禮之家的叛逆青年

人物

作者:江水如藍

秦邦憲是秦氏瑞五公的二十二世孫。祖父秦省吾在清朝時曾在陝西為官,父親秦肇煌,宣統時期曾出任浙江溫州審判廳刑事庭庭長,後為浙江勤縣和長興縣統捐局局長。1916年,父親因病賦閑,從此家境日趨沒落,甚至隻能賣掉祖屋,寄居到了族人秦琢如家中。父親過世後,母親朱氏帶著年幼的秦邦憲及其弟妹邦禮、邦範在這裏度過了一段艱難歲月。

家道中落的望族後代往往性格堅韌、勤奮好學,秦邦憲也一樣;但不一樣的是貌似沉靜的秦邦憲骨子裏卻有著與生俱來的叛逆,與這個傳統大家族的門風顯得格格不入,並不安於埋頭讀書而對社會活動表現出獨特的熱衷。1925年秋,秦邦憲入讀上海大學,他選擇了社會學係。這一年,剛剛18歲的他經同學周學熙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受組織委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莫斯科,博古接受了長達五年的共產主義係統理論教育,與王明、張聞天等同期的同學合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在莫斯科,秦邦憲還收獲了生命中的第一份愛情,與同鄉同歲的無錫女子劉群先結為伉儷。

1930年,24歲的秦邦憲帶著滿腦子革命烏托邦理想回到上海,然而,恰好遇上國民黨對中共的搜捕,擔任團中央書記職務的他,隻好隨著黨組織撤離上海遷往蘇區。

二十四歲,登上頂峰

一天,周恩來、王明一起來到了秦邦憲住處,忽然通知他由他主持黨中央工作。這令年輕的秦邦憲非常意外,因為他隻是一個團中央負責人,此時連中共中央委員都不是。由此創下了中共黨史上兩項不可能被打破的“紀錄”:非中央委員直接“躍升”總書記;24歲擔任政黨最高領袖。

從史實看,這第一領導人的位子並非秦邦憲爭來的,而是“天降”的。正如黎辛(延安時期《解放日報》編輯)回憶的那樣:“他(博古)表示我才24歲,剛從國外回來,有幾年不在國內,不了解中國的國情。我又不懂得打仗,我不合適。但他們說這麼決定了,你就幹吧。”秦邦憲要挑的這副擔子著實有點重,不過24歲的他,幾乎沒有什麼領導政黨的經驗,要應付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麵,作為一頭初生的政治牛犢實在太“嫩”了。因為年輕,他也常被戲稱為“中共中央的小夥子”。

高中曆史課本,提到中共第五次反“圍剿”時,博古的名字總和王明、李德一起,成為當時“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代表人物。世人皆知,因為他的錯誤,紅軍被迫進行兩萬五千裏長征,進行兩條路線的鬥爭。1942年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將博古、王明劃為一體,稱他們是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典型代表,這令秦家的孩子們一生蒙上陰影。秦邦憲的女兒秦摩亞花了一生時間搜集資料、遍訪故人,希望看清父親的樣子,但令她意外的是,完整認識自己的父親竟然如此艱難。

通常的解釋是:在秦邦憲擔任最高黨內領導的1931年9月到1935年1月期間,由於他對國內局勢缺乏準確的判斷,脫離實際照搬蘇聯教條,盲目聽從共產國際代表李德的指揮,從而做出錯誤決策。1934年1月,在秦邦憲主持下召開的中共六屆五中全會,繼續堅持推行“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遭受重創而被迫放棄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長征。

遵義會議的官方解釋是:為了擺脫尾追和堵截的國民黨軍隊,毛澤東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轉而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了黔北重鎮遵義。1935年1月,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張聞天(洛甫)、周恩來、陳雲、朱德、秦邦憲(博古),候補委員王稼祥、劉少奇等參加了會議。在會上,博古作了關於第五次反“圍剿”的總結報告,在報告中他一方麵承認指揮失誤,另一方麵也竭力解釋錯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