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山,又名阪寺山,位於壽陽縣城西40公裏處山底村,南臨北足村,西為陽曲縣黃水鎮、侯村鄉,北望陽曲老土溝。它南北連綿20餘公裏,東西逶迤22.5公裏,麵積達450平方公裏,主峰在壽陽境內,海拔1654米。阪泉山高峻幽深,鬆柏參天,環山疊翠,獸棲禽鳴,是全國著名的天主教兩大聖母堂之一的所在地。
阪泉山原名漢山,因“晉文公伐楚,得遇黃帝戰於阪泉山”而改名為阪泉山,此曆史故事在《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中有記載。山之兩坡,舊建軒轅寺,又名阪寺山。此寺實為祠廟,是祭黃帝軒轅的,俗稱上廟。壽陽阪泉山、鹿泉山、北神山相傳為黃帝戰蚩尤的古戰場。調查人員在陽曲縣的黃水鎮、侯村鄉、王興坪和壽陽的黑水、北足、白鹿寺山等村莊調查時了解到,當地村民一致認為他們一代一代地紀念蚩尤是有根據的。據史料記載,公元979年,宋太宗征河東,出京前一日要祭祀蚩尤。至於民間,秦漢時期的冀州一帶流行一種角抵戲,人們三三兩兩,頭戴牛角,互相抵觸,人稱“蚩尤戲”。至於蚩尤祠、蚩尤廟,長期在祖國的許多地域存在,至今仍被苗族人民所尊奉。在當時人們的眼中,蚩尤並不是一具死亡的血肉之軀,而是代表著一種強大、神秘、超自然、不朽的力量。曆代的帝王,也都把蚩尤尊奉為“兵主”、“戰神”,頂禮膜拜。西周軍隊出征,蚩尤、黃帝是並列的膜拜對象。秦始皇、漢武帝東遊齊地,祭祀“八神主”,蚩尤位列第三。漢高祖劉邦起兵反秦,在他的家鄉祭祀黃帝、蚩尤,勝利之後,把蚩尤祠遷到長安,卻把黃帝冷落在一旁。後來,人們還在各種寺廟、壁畫中,把蚩尤、壽星、長生大帝、南極仙翁一起當作民間的上神來祭祀。到了宋代幹脆把蚩尤、壽星、長生大帝、南極仙翁合而為一,都叫做壽星老兒。當地土著人稱:“蚩尤就是壽星老兒,壽星老兒就是蚩尤。”這一帶老人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黃帝勝利以後不聲張自己的聲威,而是舉著蚩尤的圖像威懾天下,居然換得了“萬邦臣服”。據說當時蚩尤死後一直呼喚著:“拿我的頭來,拿我的頭來……”這時候,天帝下凡說:“你作為一個強大部落的首領,也殺了很多人,他們的頭又要誰來還?”最後,蚩尤領悟了天帝的話,最終和黃帝組合為一個華夏集團,黃帝也非常尊重蚩尤。天帝最後封蚩尤為壽星老兒、南極仙翁、長生大帝,成為主管人間長壽的大仙。這種傳說,在這些沒有讀過多少書的老農那裏,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