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養生之道
蘇軾生於1037,卒於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風華絕代的曠世奇才。作為宋朝文壇第一人,除了他文采優美高曠,氣勢或雄渾,或溫柔,或大開大闔,或細致綿密,令人動容之外,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因素,是他的作品往往含藏了非常深刻的禪意。
蘇軾與佛教關係密切。蘇軾之接觸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來歲之時,據《蘇軾詩集》載:“君(蘇轍)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欒城後集》卷二一《書白樂天集後二首》也說他“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而蘇軾於禪宗則是情有獨鍾,並對他影響深遠,曆久而彌真彌堅。禪宗透脫無礙,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使蘇軾在種種危難困厄中仍能保持通脫無礙的姿態和積極樂觀的信念。因此他在《東坡居士過龍光留一偈》中盛譽禪宗:“所得龍光竹兩竿,持歸嶺北萬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
蘇軾一生的政治生涯坎坷,兩次遭遇重大的人生變故,多次被貶謫,最遠曾被貶官至瓊州(海南島),飽嚐艱險困厄。然而,他直至晚年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佳作層出,壽近古稀,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蘇軾注重養生養性。蘇軾在多次的貶謫生涯中,始終保持著豁達樂觀的處世心態,並研究養生之術,力行養生之法。
以下是蘇軾的養生經驗:
1.科學飲食
蘇軾雖然對美食很感興趣,但對飲食講究營養均衡,葷素搭配。他有著科學的飲食習慣,《東坡誌林》記載:“東坡居士自今以往,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感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蘇軾的“已饑方食,未飽先止”,“寬胃以養全”的做法,與現代人提倡的“吃七八分飽利於健康”的說法是一致的,和現代養生理念相符。
2.注意保健
蘇軾在一首詩中寫道:“地黃芪門煎,酌飲蛤蜊酒;常飲茯苓麵,常餐杞菊肴。”這是介紹了他自己食療健身的措施,黃芪、蛤蜊、茯苓、枸杞、菊花都是大補的中草藥,或煎黃芪湯,或喝蛤蜊酒,或吃茯苓麵,或飲杞菊茶,都能健體強身。當時醫學並不發達。蘇軾能接受民間的保健經驗,堪為難能可貴。
3.淡泊名利
蘇軾認為,人活在世上,不要去追逐功名利祿,不要留戀官場富貴,也不要將榮辱得失看得太重。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觀。因此應將精神從追逐身外的名利等物欲中退出來,用於維護自身健康,以淡泊名利為貴。
4.多做運動
人要想健康,就不要貪圖安逸,肢體不勞,而應多運動,比如說以步行來替代騎馬或乘車。多運動可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身健體、益壽延年。著名養生家華佗也提倡人體應該多活動,他說:“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湧,病不得生。”
5.愉悅精神
蘇軾十分重視精神的保養,他在談及自己養生的詩中寫道:“盤腿擦湧泉,閑坐觀菖蒲。”有一句是寫閑來無事時按摩湧泉穴。這個穴位被稱作是長壽穴,能夠清熱開竅,膠濟心腎;後一句是說閑暇之時觀賞一些“碧玉碗盛紅瑪瑙,青盆水養石菖蒲”之類的賞心悅目、宜人心胸的景象,能化解思想的負荷,使人心無煩惱,氣定神閑,享受人生的樂趣。
6.遊樂行走
蘇軾認為,人要養生就應做到“遊樂多行走”。蘇軾深諳生命在於運動的真諦,他特別喜歡出外遊覽觀光,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還以遊樂觀光的心得,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其中他的寫景詩堪稱佳作,這與他行萬裏路是有直接關係的。蘇軾愛行走,喜歡散步,活動了筋骨,鍛煉了身體,還收集了創作素材,活躍了創作的思維,這是一石三鳥的事。
小知識
蘇軾靜坐法
蘇軾的養生方法雖然很多,但他堅持最久且頗見成效的還是靜坐調息法。方法如下:時間不限,選一處安靜的地方,端身正坐放開衣帶,使全身放鬆。兩目垂簾,似閉非閉,用舌頭在嘴裏上下左右攪幾次,同時張口吐出濁氣,再從鼻孔吸進清氣,這樣十四五遍後把口中的津液咽下,然後叩齒數次,舌抵上齶,靜靜地數呼或吸的次數,從一數到十,再由十數到百,一定要專心,記清數目。這樣坐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不想再坐,可以先放鬆手足,然後再緩緩起身。如此長期堅持,必可使身體健康無病。
朱元璋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