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戰備問題的再思考(上)(1 / 3)

關於戰備問題的再思考(上)

戰略/概念

作者:編譯/胡向春

編者按:在當前財政緊縮的年代,關於防務預算的爭論在許多方麵實質上即是關於戰備問題的爭論。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高級研究員托德·哈裏森在《戰略研究季刊》2014年秋季刊上發表文章,對投入與效果衡量方法的差異進行了研究,提出基於戰略的戰備效果衡量方式,驗證戰備投入與戰備效果的因果關係,以期優化資源配置,達到國家戰略所需要的戰備水平,並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希望改進美軍關於部隊戰備評估和資源的投入方式。由於文章篇幅較長,本刊將分兩期刊登此文。

防務預算的各個方麵,幾乎都在某種程度上與戰備問題相關,包括軍人薪水與福利,訓練和武器係統研發采購資金保障等等。在未來10年裏,美軍計劃投入50多萬億美元用於各種形式的戰備建設。為了更好地就防務開支水平和分配問題進行探討,國會和政府首先需要更好地理解軍事戰備的概念,以及預算決策將如何對戰備造成影響。

2011年《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將戰備定義為“向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提供執行任務所需要的一體化能力”。美軍參聯會將戰備分為三個層級:戰略、作戰、戰術。部隊執行擔負使命和任務的能力,始終是美軍對這三個層級的戰備進行界定所遵循的主線。

美國對於戰備的重要性已達成廣泛共識,但在戰備的概念方麵,美國並未能對一些基本問題做出解答—戰備意味著什麼?戰備部隊具有哪些屬性?美軍需要達到怎樣的戰備水平?戰備可以指代部隊訓練或人員配備水平,也可以指代裝備維護水平或者物資供應能力,還可以指代部隊或者聯合部隊的準備情況。戰備水平可高可低,但很少能夠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哥倫比亞大學戰爭與和平研究院院長理查德·貝茨在20年前的觀點,或許是關於戰備的最佳詮釋:“盡管我們可能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戰備,但當我們看到或者常常無法看到戰備的具體情形時,我們會意識到這就是戰備。”貝茨將戰備的具體含義分解為3個基本問題:

戰備對象:理解戰備的含義,首先要清楚部隊需要準備進行哪種類型的戰爭,包括可能麵臨的潛在對手,這些對手可能具備的能力,武裝衝突可能發生的條件,以及部隊將如何進行戰爭或者懾止戰爭。

戰備時限:戰備還取決於軍隊需要準備采取反應行動的時間間隔。短期戰備部分取決於和平時期的力量態勢,例如武裝力量中現役和預備役部隊的組成,以及本土和海外部署情況。有些衝突爆發時幾乎沒有征兆,從而大大縮短了反應時間。長期戰備更多取決於軍隊投資發展應對未來安全威脅的能力。

戰備主體:必須清楚,哪些部隊必須保持戰備。對於不同的部隊而言,戰備的對象和時限也不相同。某支部隊需要應對的威脅,並非其他部隊也需要準備應對。同樣,有的部隊需要準備應對當前的戰爭,有的部隊需要準備應對未來的戰爭,還有的部隊可能需要同時準備應對當前和未來的戰爭。

對貝茨提出的這3個問題進行解答,從根本上說屬於戰略研究的範疇,對“戰備”的理解必須基於特定的戰略背景。例如,軍事戰略會強調縱深防禦、動員能力、先發製人或者前沿防衛。對於軍事和文職領導人而言,要想知道是否達到必要的戰備水平,就必須首先製定相應的戰略,能夠解答上述3個問題。如果不能對這些戰備的基本屬性進行界定,這樣的戰略至少是不完整的。

例如,使用陸基國家導彈防禦力量,懾止對手向美國本土發射彈道導彈,可能是國家整體防務戰略的內容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導彈防禦部隊就需要做好探測、追蹤和發射攔截器的準備。鑒於對手的攻擊性導彈部隊在發射導彈後幾分鍾內就可能命中美國本土的目標,攔截器必須能夠在幾分鍾內成功實施攔截。由此可見,作為整體防務戰略的組成部分,陸基導彈防禦部隊對於貝茨的3個基本問題分別作了如下解答:戰備對象:為美國本土提供國家導彈防禦。戰備時限:在接到通知後幾分鍾內完成。戰備主體:陸基導彈防禦部隊。

防務戰略還會選擇在近期戰備中采取一些冒險性的舉措,例如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內實施的“十年規則”(1919年8月,英國內閣製定了未來10年內不參與大規模戰爭的十年計劃。在隨後的十幾年時間裏,英國大幅度削減國防經費,軍備建設受到軍費支出下降的嚴重製約,對30年代英國的外交與重整軍備造成了嚴重影響。—譯者注)。在後人看來,十年規則愚蠢而短視,即使到了1933年仍在生效,但僅僅過了6年便爆發了世界大戰。不過,在1919~1929年間,十年規則確實發揮了預期作用,使英國通過削減短期戰備,節約了防務開支。從概念上看,短期戰備具有適用期限。如果在此期間軍隊保持高度戰備卻沒能投入實戰,那麼短期戰備除了威懾作用之外基本上沒有價值。在長期戰備方麵的投入,例如發展新技術和作戰能力,可能會在未來數年或者數十年產生價值。當然,人們無法知曉威脅會在何時出現,能夠提供多少警報—任何具有時效性的戰略都會存在這些危險。將十年規則進行年複一年的自動延期,最終肯定會誤事。

戰備方法的重要性

本文並非致力於提出軍隊的整體戰略,或者就軍隊整體戰略中的戰備水平問題提出建議,而是在戰備對象、戰備時限和戰備主體這三個基本問題得到解決的前提下,重點關注美軍需要采取的措施。如何將防務資源進行最有效的分配,以達到防務戰略所需具備的戰備水平?這個問題可謂價值連城。與貝茨的三個問題不同,戰備方法從根本上屬於資源管理問題,而不是戰略問題,這在防務預算緊縮的環境下尤為重要。

邁克爾·劉易斯在著作《點球成金》中,記述了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賓恩在“棒球運動再思考”方麵進行的一場宏大的實踐嚐試。賓恩知道他的球隊不可能像紐約洋基隊等豪門那樣財大氣粗,於是專注於對棒球運動進行係統、科學的分析。賓恩使用了新的度量法(棒球記錄統計分析法),對運動員的價值進行衡量,建立了運動員信息和勝敗記錄的數據庫,為球隊實力提升和贏得比賽發揮了重要作用。

防務領域與棒球運動有相通之處,資金使用的方式常常與資金額度同等重要。富國被窮國打敗這樣的事例在人類曆史上不勝枚舉。比利·賓恩的成功之處在於他非常清楚,對戰備建設進行最佳的資源配置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科學的記錄分析法;準確理解戰備投入與戰備效果的關係。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投入進行適當調整,可以在同等資源條件下打造出戰備水平更高、戰鬥力更強的作戰力量。

戰備水平評估:投入與效果

美軍對於戰備問題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戰備水平評估方式的影響。當前的戰備評估主要關注資源投入,例如戰機的飛行小時、艦艇的航行天數、坦克的行駛裏程以及相關訓練項目等。軍方和國會關注戰備資源投入,是因為他們可以通過預算對其實施監督和控製。資源投入可間接衡量效果—部隊執行擔負任務的能力。不過,這種方式的隱含假定是,投入的變化必然導致效果的相應改變。而且,這種方式認為,戰備資源投入需要達到軍方設定的目標水平,才能夠最有效地實現防務戰略所需具備的戰備類型和級別。因此,在考慮軍隊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實現戰備時,首先需要對戰備水平的評估方式進行重新檢驗。

戰備資源投入

戰備常常與訓練相聯係,戰備的關鍵性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裝備、物資和維護。人力是重要的資源投入,因為戰備部隊需要足額配屬技能過硬的軍事人員。部隊還需備有數量充足的裝備和物資,例如彈藥、主戰武器係統和保障裝備,裝備的性能必須與擔負的任務和可能麵臨的威脅相適應。裝備還須進行適當的維護,從而在需要時能夠可靠、有效地使用。訓練是確保所屬人員能夠使用裝備和執行任務的必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