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戰備問題的再思考(上)(2 / 3)

事實上,防務預算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促進戰備建設。使用與維護開銷是戰備資源投入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訓練和裝備維護提供資金保障。軍事人員開銷為招募和保留數量充足的高素質人員支付必要的薪水和福利。采購與研發-測試-評估開銷為獲取裝備和物資提供資金保障,確保部隊的武器裝備在數量和性能方麵能夠滿足需要。總之,這些資金保障為打造戰備部隊提供了基本的資源投入。

在2011年《預算控製法案》實施後,美國財政緊縮的環境下,戰備資金保障尤為重要。由於國會不願減少軍事補償或者關閉多餘的基地和設施,國防部削減軍費預算的空間有限,隻能壓縮部隊規模,削減訓練項目,減少現存武器裝備和物資數量。換言之,對戰備的關鍵性資源投入—人力、訓練、裝備、物資和維護—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美國國防部麵臨的挑戰在於維持戰備資源投入的平衡,使之既能適應資源緊縮的狀況,又能為防務戰略提供支持。如果戰備資源投入失衡,就會造成美國前任陸軍參謀長愛德華·查爾斯·邁耶將軍所謂的“虧空的部隊”。邁耶將軍1980年在國會作證時,用了“虧空的部隊”一詞來描述美國陸軍各師兵員不足的問題。此後,這個措辭的使用被進一步擴展。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在1993年提交國會的報告《走向虧空:參謀長的警告》中,對於“虧空的部隊”作了如下詮釋:

戰備不僅是投資保障武器裝備的使用和維護,不僅是投資建設足夠數量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不僅是投資研發先進武器和彈藥,不僅是投資打造戰略機動和預置能力,不僅是投資發展高速運行能力,不僅是投資進行各個級別的作戰訓練,也不僅是投資建設後勤保障能力,而是包含以上各個事項在內的綜合體。如果一支部隊喪失了在某個關鍵地區的綜合作戰能力,那就意味著該部隊此時已經開始走向虧空。

戰略資源投入失衡將導致部隊虧空,這一點已形成廣泛共識。但問題是,戰略資源投入的最佳平衡點是什麼?更具體地說,應該如何衡量戰備水平,從而能夠不斷優化資源投入的平衡,在特定的資源投入條件下達到最佳的戰備水平?

當前的戰備衡量方式

自1986年以來,美軍一直使用“戰備狀況與訓練係統”來報告各軍種各部隊的戰備狀況,該係統將資源投入水平與各軍種確定的目標數量進行比較。各部隊按照1~4級的等級對4個領域的資源投入進行衡量(1級最高):人力,現有裝備物資,裝備條件,訓練。“戰備狀況與訓練係統”中的資源投入領域與戰備資源投入直接對應。

“戰備狀況與訓練係統”的評分係統建立在資源投入而不是績效的基礎上。它並非致力於提高部隊執行擔負任務的能力。相反,該係統將資源而不是戰鬥力作為衡量標準。根據該係統的評估,如果所有領域的資源投入都能夠達到目標水平,那麼部隊就完全達到了戰備要求。該係統還認定各部隊提出的資源投入目標水平都是恰當的。但事實上,有些目標水平定的過高或者過低,或者與戰備無關。

該係統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各類資源投入的目標水平,並不能產生替代效果。例如,按照這種評估方式,如果某支部隊人力資源不足,盡管訓練資金過剩,但仍然無法通過交叉培訓,使所屬人員達到一專多能、能夠勝任多個崗位的效果。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兵員較少的部隊可以通過加強整體訓練,提高所屬人員訓練水平,從而在戰備水平方麵不亞於兵員雖多但訓練水平有限的部隊。然而,“戰備狀況與訓練係統”卻沒有考慮到這種可能性。

1999年,鑒於“戰備狀況與訓練係統”飽受抨擊,國防部開始研發“國防戰備報告係統”。根據最初的設計,“國防戰備報告係統”將替代“戰備狀況與訓練係統”。後來,“國防戰備報告係統”進行了調整,將“戰備狀況與訓練係統”的衡量方法改進後容納在內。這2個係統最明顯的差異是,“國防戰備報告係統”包含了指揮官對部隊執行任務能力的自我評估,並根據各軍種製定的規則和目標水平,實現了資源投入水平自動化評分。這種評分為百分製,而不是1~4級的等級。

“國防戰備報告係統”致力於讓指揮員對部隊執行擔負使命與任務的準備情況進行評估,從而對部隊戰備水平進行更直接的衡量。指揮員對所屬部隊戰備水平的自我評估,不僅包括部隊的資源投入和訓練情況,還會涉及其他一些要素,例如士氣或信心。自我評估可以促使指揮員加強部隊戰備,以免因所屬部隊戰備不足而在上司麵前難堪。

自1996年起,美國國會委托國防部每季度提交軍事戰備報告。該報告屬於密級文件,通常篇幅達數百頁。在國會規定的26個具體報告項目中,無一要求國防部報告戰備評估情況—即部隊執行擔負任務的能力。

國會設定的各個報告要素都與戰備資源投入或者“戰備狀況與訓練係統”和“國防戰備報告係統”生成的總體戰備水平評估相關。例如,有4個報告項目與訓練相關,但沒有一項要求國防部報告訓練的結果。許多項目都與戰備相關,例如裝備可用性。但也有一些項目與戰備的關係不是很緊密,例如裝備使用年限。如果主戰坦克的平均使用年限增加一年,難道這意味著裝甲部隊的戰備水平將因此下降?或者說,使用服役15年戰機的部隊戰備水平就一定高於使用服役20年的同樣型號戰機的部隊?

根據2013年聯邦審計總署報告,美國國防部未能完全、持續地達到國會提出的報告要求。不過,這一批評意見並沒有切中要害。國會以法律形式確定的報告要求,並沒有將戰備資源投入的效果考慮在內。國會關注的是戰備投入而不是戰備效果,也就沒有要求國防部提供用於資源分配決策所需要的信息。這就如同於根據棒球隊的工資表(投入)而不是贏得比賽的場次(效果)判斷其比賽能力。高工資並不意味著一定能贏得更多的比賽。投入資源多,可以雇傭更多有實力的球員,從而提升球隊的比賽能力,這就如同戰備投入與戰備效果之間存在邏輯聯係,但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戰備的邏輯循環

根據資源投入報告戰備狀況,容易導致報告將重點放在證明資源投入的必要性,這就產生了邏輯循環。換句話說,戰備報告係統隻是用於證明戰備資源投入必須達到某種水平。根據這種模式將得出如下結論:效果與投入直接呈正比關係—增加資源投入,戰備水平必然提高。

正如美國國防部在近期提交的預算報告中指出,戰備投入“作為非線性變量,與其他要素一道在打造戰備部隊方麵發揮作用。”許多研究表明,部隊訓練與作戰能力之間存在非線性關係。非線性係統的表現方式具有複雜和不可預知的特點,因為效果與投入往往並非直接呈比例關係。例如,增加飛行中隊的飛行時間,如果機組人員過度疲勞,反而不利於部隊戰備。實踐中,無論是空軍還是民航,飛行員的飛行時間都會限定在一定的範圍,飛行時間過多不僅不利於飛行技能的提高,而且會增加發生事故的概率。

不過,國防部仍在繼續這種邏輯循環,在向國會申請戰備資金時,用資源投入來驗證資源投入。例如,國防部副部長阿什頓·卡特就扣押令對戰備的影響問題在國會作證時表示:“扣押令造成的後果很嚴重,並且將產生深遠影響。在近期,預算削減會給軍事戰備直接造成危機。”關於戰備危機,他還列舉了以下例證:

* 陸軍將不得不取消5個全方位訓練輪換項目,並減少非計劃部署到阿富汗部隊的維修保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