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響進軍無人化戰場的號角
戰略/概念
作者:謝蘇明
近年來,美國及西方國家軍用無人係統發展迅速,在多場局部戰爭中大量使用,展現出不可或缺的獨特優勢,成為戰爭形態演變的重要推手和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的重點。美國國防部自2000年起,先後發布了6份無人係統發展路線圖,尤其是2013年12月發布的《2013~2038年無人係統綜合路線圖》,係統描述了空中、海上、地麵無人係統發展趨勢與特點,對未來25年美國軍用無人係統發展提出了總體思路和具體構想。世界主要國家軍隊在推動無人係統發展運用上的戰略舉措,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參與戰爭的方式,開啟了戰爭走向無人化戰場的大門。
(一)
軍用無人係統孕育成長於一戰、二戰,嶄露頭角於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以及也門、巴基斯坦和伊敘北部反恐戰爭中大量使用,取得了令人震驚的作戰效果。2001年10月開始的“持久自由”行動中,美軍首次部署使用RQ-4“全球鷹”無人機對阿富汗戰場進行偵察。同年11月,美軍使用MQ-1A“捕食者”無人機擊斃了基地組織領導人穆罕默德·阿提夫,開創了無人機作戰運用的先河。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和英軍都曾使用無人潛航器探測和清除烏姆蓋斯爾港附近的水雷。美軍把“斯巴達人”無人水麵艇部署到“葛底斯堡”號巡洋艦上,用於執行偵察監視和反潛作戰等任務。2009年2月,美軍將首架RQ-170“哨兵”隱身無人機部署於阿富汗坎大哈基地,並在2011年5月擊斃本·拉登的行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12年6月,美軍使用MQ-9“死神”無人機擊斃基地組織二號人物阿布·亞哈·阿利比。近期,美軍結合使用巡航導彈、戰鬥機、轟炸機和MQ-1B“捕食者”無人機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ISIS)重要目標實施空襲,再次驗證了無人係統在反恐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二)
軍用無人係統是指在無人化平台上搭載各類任務載荷,通過遙控或自主控製方式遂行多種作戰和支援保障任務的武器係統,具有不載人、自身有動力、可重複使用等特征。無人機係統能夠長時間巡航、高機動飛行、高強度出動,活動空間大,隱身突防能力強,執行任務種類多,不受飛行員的生理限製,不必考慮人員傷亡危險:無人空間飛行器主要指無人軌道飛行器和無人自主載荷,能跨大氣層超高速飛行,活動範圍廣,突防能力強,是實施全球快速打擊和空間對抗的重要手段。無人水麵艇(USV)兼具執行水麵/水下任務的優勢,機動性好、保障限製少,可在水麵艦艇難以進入或危險性大的區域執行任務;無人潛航器(UUV)續航力大、目標小、隱蔽性好,使用靈活、風險性低,可在特定或敏感海域長期潛伏待機,能夠回收使用;地麵無人係統包括地麵車輛和機器人,伴隨性好,隱蔽性強,使用靈活,能夠在複雜惡劣和高危戰場環境下執行任務。
(三)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影響和推動無人係統發展的強大動力。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推動著包括無人係統在內的武器裝備升級轉型。隨著計算機、自動控製、信息處理、通信與網絡、動力與能源、新材料、隱身等高新技術日漸成熟,軍用無人係統的發展正在呈現出智能化、複合化、體係化趨勢。
一是控製方式由遙控、程控向智能自主發展。係統具備感知、認知、分析、計劃、決策和執行等各種能力,能夠針對戰場環境變化自動調整和選擇行動方式,自主“完成”行動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