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綜合頻道節日及長假節目組製片人盧曉波:廣電人才最近頻繁出走,我認為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現象。市場化的新媒體,尤其是快速發展的視頻網絡需要成熟人才,做內容的電視人增加了升值空間。但同時,也從另一方麵反映出電視台的機製和體製有些已經落後於市場,利益與付出不對等,節目運營機製不暢通,導致很多電視人有很多無奈和痛感。因此,電視人的出走也將給電視台以警醒,需要探索新的機製和體製,起到“倒逼”的作用。
光線傳媒電視事業部蘇銘工作室負責人蘇銘:體製內也好,體製外也好,人才都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創作空間、創作自由度,就看哪種體製更適合自己,看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從大環境來說,現在製播分離比以前更實際,考核體係更清晰,獎懲更明確,很少會出現互相扯皮的現象。而且,現在社會製作力量越來越強大,電視台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這些都給了電視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某業內匿名人士:廣電人才從體製內出走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首先他可能希望到更好的平台去,接受不同領域的東西;其次廣電機構比較龐大,會存在懷才不遇的情況——廣電係統內,製作團隊多,人才也很多,有時不一定能找到自己擅長的業務。還有一種情況是人才出走到社會公司,卻覺得還是在電視台好,也有回流的情況存在,而且並不鮮見。
如何留住人才
浙江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陳偉:電視台要加大對內容創作團隊的激勵。現在的市場,社會製作力量的機製優勢越來越明顯,隨著熱錢湧入,電視台過往的某些優勢正被慢慢削弱,民營公司和視頻網站的誘惑越來越大。但行業優秀的製作力量還是在電視台內部,電視台要進行機製創新,擁有跟市場上民營公司的機製進行競爭的實力。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廣播電視文學係主任李勝利:有人從廣電流向網絡,意味著國家需要重點關注廣電領域並進行改革。廣電人才有各種流向,但廣電的實力仍然是有目共睹的,當前亟須認清方向,改革體製機製,留住人才。
浙江影視集團副總經理、編劇杜聞偉:傳媒行業的壟斷已經被打破。現在的傳媒變革就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第二產業一樣風雲激蕩,對整個國家的發展無疑是有好處的。針對“傳媒業留人機製跟不上社會發展變化”這一現象, 現在已有一些事業單位在進行組織機構、人員改革,把人才推向市場互利共贏。這是個好開始,畢竟激勵機製會更好一些。
央視綜合頻道節日及長假節目組製片人盧曉波:電視人出走,以往個人行為居多,往往新職務是重要的管理者;現在團隊出走越來越頻繁,成熟團隊比個人更有分量,他們直接進駐節目的生產部門。要改變這種現狀,不僅是用人機製的問題,還有體製改革。用人上要盡量與市場接軌,利益與付出、責任掛鉤,給人才以更大成長空間。體製上可以先放開綜藝節目製作,按市場化運作,讓節目運營機製更暢通。
光線傳媒電視事業部總裁張航:體製內的精英出走,這是特別好的事,說明這個行業允許這樣的生存模式,電視人可以不需要依賴體製,個體能力通過市場方式釋放掉,對於整個市場是很好的刺激。目前看來,從體製內出走的都是高智商、高運作能力的人,但他們在離開那棵大樹後,賴以生存的資源是否能夠變現,能否在市場中如魚得水,還有待觀察。但畢竟在體製內工作那麼多年,能夠選擇新的環境確實需要勇氣。
隨著製播分離進程的逐漸深入,以後會有更多的製作人成立個人工作室,他們遊走於市場上,以項目製方式與電視台或製作公司展開合作,每個大的製作公司背後都會有很多小工作室。光線傳媒自身也在逐步調整,不再是過去的關門做節目,未來將成為一個有操控能力、判斷能力、集成能力的公司。(采訪:胡裏 唐瀟霖 陳丹 南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