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現象級”節目
特別策劃
作者:胡裏
暑期,《爸爸去哪兒2》對戰《中國好聲音3》,周五晚間硝煙彌漫。盡管如此,這兩檔節目在收視、話題、營銷方麵均占據高位,尤其是《爸爸2》,7月25日第6集與《天天向上》無縫銜接,在與《好聲音3》重合播出的一小時內沒有插播任何廣告,最終收視率達到2.49%(CSM全國網數據),相比第5集增幅達30%。
一個市場行為催生另外一個市場行為,受這兩檔“現象級”節目的啟發,如今的電視節目都在走“大片”路線,拚明星、拚細節,在製作環節做到極致,不砸幾千萬成本都不好意思出來宣傳,也因此有業內人士預測,今年的“現象級”節目數量會更多,以後“血流成河”的場景大概每個月會有三四次。
“黃金檔整個衛視熒屏隻能有4檔音樂選秀,一個季度一檔”,“上星綜合頻道每年播出的新模式節目不得超過1個,且當年不能進入黃金檔”在主管部門的調控下,2014的中國電視,沒有了紮堆同唱的喧囂,沒有了惡性競爭的傾軋,電視人拿出更多精力進行多樣化形態的嚐試,喜劇、親子、文化、旅遊、競技、才智、婚戀……百花爭豔,想象力無限。
但,海量新節目登場,不閃亮很容易被淹沒。什麼是“現象級節目”?現象級節目的標準、秘鑰是什麼?在當前的傳媒環境和社會環境下,“現象級”節目最有可能出現於哪些團隊、哪些機構?下半年哪些新節目具有“現象級”的品相?圍繞上述問題,《綜藝報》展開了調查。
“現象級”門檻
成本:每期節目至少300萬元以上。
收視:全國網收視率超過2%。
市場:創造的綜合價值在億元以上。
這是本次專題采訪中,業內普遍認可的“現象級”節目的量化標準。除了這些硬性指標,“現象級”節目還要具備若幹軟實力,比如:節目製作過程高速工業化,能集合國內外一流人才、思想、操作理念,在技術上做到業內領先;節目播出過程呈現高刺激觀賞體驗,讓觀眾持續保持High點不換台;節目播出之後迅速產生話題,引發討論、追看,成為關注度較高的娛樂事件、行業事件。
當然,“現象級”節目會更加重視情感表達和價值觀的呈現。
“以前做節目能帶動觀眾情緒就好了,現在一個好節目不僅要有能打動人心的情感,讓觀眾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懷,回歸節目的社會功能,滲透出人文關懷,表達合適的價值觀”。央視一套《少年中國強》總導演蘇銘說。
“要想成為‘現象級’節目,就要關注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問題,並通過節目提供一種解決方案”。東方衛視《兩天一夜》執行製片人曾昶表示。
“節目本身能夠傳遞出和普通人相關的、能產生共鳴的價值觀”。東方衛視Top Gear中國版總製片人張春旭強調。
“做出現象級節目的密鑰就是按照上述標準盡可能接近它。”光線傳媒電視事業部總裁張航表示,現在好節目的整體節奏都偏快,情緒、視角一定是流動的,嘉賓也不是隻坐在那裏,要承擔更多的互動功能。他認為,容易生產出現象級節目的團隊有兩類:一類是沒有播出平台,必須有買方才投入生產,且認為再不生產“高精尖”節目就會麵臨淘汰的製作機構;二是緊迫感很強的一線播出平台,“一線陣營座次風雲變幻,稍有不慎就會跌落下來。”
好的播出平台、播出時段,有表現力、號召力強的明星嘉賓,經驗豐富、優秀的製作團隊,這些都是製作一檔好節目的基礎。從近兩年熒屏熱播節目看,模式節目出彩的機會要更高一些。央視一套節日及長假節目組製片人盧曉波表示,有一個成熟的模式做基礎,在製作過程中會少走彎路,也不易受到外部因素幹擾,“相比較而言,原創節目在起步階段難免會有各種不足,而針對不足所進行的調整又容易導致原創的遊離,這種遊離有時會影響到節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