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離職震蕩波
電視
作者:南瑞
體製內人才出走,蘇曉並非第一例,隻是這一次引發的風波有點大。
2014年2月末,蘇曉在“中國電視劇上海排行榜頒獎禮暨2014電視劇製播年會”上對中國影視劇發出新“十問”,一時間,發言內容成了朋友圈和微博的“熱門轉發”,彼時,他的頭銜是尚世影業總經理。五個月後,“蘇曉”又一次成為熱門詞彙,這一次他告別尚世影業,離職創業。
蘇曉在SMG工作9年,曾任東方衛視副總監、SMG影視劇中心主任、SMG尚世影業CEO。他在《夢想,換條路繼續前行》的文章中宣布自己“從零開始”。雖然在文中提到要給新公司起個活潑點的名字,但新公司尚在籌備中,《綜藝報》記者聯係到蘇曉本人,他回答,待有眉目了再公布新公司的業務規劃。
這場風波之所以不同以往,不隻因為蘇曉在文章中表現的浪漫情懷引人共鳴,更因為他直言不諱地指出:“國有體製對文化內容產業而言,最核心的有兩大問題無法解決——對核心人才的激勵和運營效率不高;影視行業已高度市場化,本質上到今天,這個行業已經不需要國有化。”
這麼多從體製內“出走”的廣電人才,隻有他明白道出出走的原因。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方反應不一,《綜藝報》記者采訪了諸多業內人士,了解他們對於廣電係人才從體製內出走的真實看法。
“出走”原因
華策影視副總經理杜昉:這件事情有點被誇張了。大量人才從體製內走到了體製外,但其所從事的行業並沒有變,因而不能稱之為人才流失。如果廣電人才都去做淘寶,做電商,這才叫流失。這個現象很早就存在,走出體製的人依然在做廣電業務,而產業不僅沒有因為這種人才流動而衰落,反而發展得越來越好。這是市場在倒逼體製改革。
為什麼要強調製播分離?因為產業規律就是這樣,沒有一個台可以包打天下,養那麼多人來做各種不同類型的節目。在體製內,你大力培養了一支真人秀團隊,過5年真人秀不流行了,團隊就需要轉型,這個過程有點複雜。但市場不一樣,它可以及時自我調整。
電影市場化,各地的電影廠全倒了;電視劇市場化,各個體製內的電視劇製作中心全倒了;我認為接下來,綜藝節目的市場化,將有可能湮沒各台的節目中心。也許我說得有點誇張,但趨勢大致如此。對一個播出平台來講,節目是民營公司做的,還是台裏內部做的,其實沒有差別。隻要有眼光能夠買到、訂製到對平台、收視率有幫助的產品就OK了。
浙江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陳偉:目前這一批出走的廣電人才集中在兩個領域——廣告營銷和購劇。這兩塊業務本身已經市場化了,雖然相關人才在業務方麵已經和市場接軌,在電視台內部也享受特殊政策,但在體製內做事的方式會受到一些製約,走出去更自由。所以,這兩類人才出走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廣播電視文學係主任李勝利:“人往高處走”。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人才的流向可能預示著社會發展的某種方向。就廣電與網絡相比,兩者的現行體製、發展前景並不對稱。
浙江影視集團副總經理、編劇杜聞偉:沒感覺人才流動頻繁。這些人大都40歲上下。這是一個人知識、經驗、資源等各方麵最好的時期。國有體製是一條一眼看得到底的路,在這條路上,你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回報,跟外麵的世界比起來確實相差很大。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做“安全感的囚徒”,我把這種模式叫做“等死模式”,而且這是個適合年輕人幹的職業。40歲左右的人到達一個峰值後就會往下走,是一條下行線。越等下去,換一種活法的成本就越大。
出去的人,則是一種“找死模式”。因為前途未卜,對於大多數體製內的“安全感囚徒”來說,他們是”找死“。盡管佩服出走人的勇氣,但從心底裏還是感覺不靠譜,甚至有些人幸災樂禍。確實也有些人回到體製內,這從“找死”又變成了“等死”。
但二者心態不一樣,“等死”是壯士暮年的心態,“找死”是青春的衝動。這兩種模式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經驗等,綜合判斷到底適合哪種模式。
華策影視首席戰略官王叢:這是中國的大趨勢,不僅是廣電行業,包括中國的三大運營商也有大量人才出走到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的機製會吸引到大量優秀人才。在應對行業變革、判斷未來趨勢方麵,民營企業更靈活、“轉身”更快,空間也越來越大。我相信最近的“出走”隻是開始,我們現在也在接洽大量的電視台優秀人才,他們也有意願出來,我相信未來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廣電人才加盟到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