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探索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70周年記(3 / 3)

在徐學研究範疇中,對於明末知識分子特征的研究,突破了霞客為“孤獨”行者的概念。周振鶴指出,明末士大夫階層中的一些人,從空談性理轉入經世務實,崇尚實學的思潮逐漸形成,許多知識分子主張“不必矯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不必抑誌,”而擺脫傳統意識形態羈絆,以現實主義精神走入地理世界。實際上,明末存在一個具有共同特征的旅行家群體,霞客乃是其中的佼佼者。

徐學概念的建立與徐學研究的迅速進展無疑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不過,也應當注意,關於徐霞客的研究,不能因為問題範圍的大幅拓展而模糊它的核心價值。有些題目在徐學中不一定具有足夠的學術含量(例如徐霞客關於城市的考察)。徐學是現代概念,在整個徐學中,徐霞客個人隻是一個局部,不必件件事情都要直接落實在徐霞客頭上(例如直接用《遊記》考察明末經濟大局)。

(3)“遊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旅遊業開始發展,進入21世紀,在經濟飛速發展和大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旅遊業成為重要的經濟產業,許多文化活動都開始向旅遊業靠攏,與旅遊業掛鉤。在這個背景下,“徐霞客旅遊方式”被提了出來。

徐霞客旅遊學價值成為徐學研究的新重點,諸如徐霞客旅行的目的、旅行的分期、方式、曆程及旅遊資源的開發等。有評論者說:關於徐霞客的新的旅遊研究,“突破了過去僅以徐霞客對地質地貌、江河源流、山脈走勢等屬地理學範圍考察為研究對象的舊框子,豐富和拓寬了徐學研究領域。”[注釋8]於是,徐霞客又多了一個新頭銜:“遊聖”。

“遊聖”一銜,極大地突顯了霞客的探險旅行價值,而旅行家比“地理學家”更具有大眾性,更具有大眾模仿意義。的確,自霞客被宣傳之後,每有長途跋涉,人們便聯想到徐霞客。20世紀30年代末西南聯大師生曾組織“湘黔滇旅行團”,長途跋涉3500裏,他們的精神使人聯想到徐霞客。參加過旅行團的任繼愈回憶:出發前,“有人帶上《徐霞客遊記》,沿途與當年徐霞客遊記對照。”劉兆吉說:“我們徒步荒遠的精神,頗能與明代的徐霞客媲美。”[注釋9]現在,評選“十大徐霞客人物”的活動已經在社會上展開,這是霞客精神走向大眾的又一個重要標誌。

不可避免地,“遊聖”形象與科學考察先驅的形象有所不同,它多少模糊了霞客的科學性、學術先進性、廣泛的社會關聯性。因此,陳橋驛先生提醒徐學的研究者:徐學研究不能捆綁在旅遊業上。[注釋10]徐學研究可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但徐學不僅僅是談旅遊。在這個問題上,可以看到學界與大眾對徐霞客價值的不同選擇。

探索旅行、地理考察是霞客的相互聯係的兩個高度,在整體評價中,不能偏廢。旅行家不直接等於地理學家,在旅行探索的基礎上,對大地進行係統考察,建立問題意識並尋求解釋,才算上升到了地理學家的層麵。霞客是兩全人物。

(4)高尚人格。

任何正麵人物楷模,其高尚的道德是必不可少的。壞人幹不出好事,這是中國識人、論人的傳統。道德結論是升華,是繼承性的生命力之所在。早在丁文江的時候,就熱情地讚揚了霞客的勇氣和獻身精神:“乃求知之念專,則盜賊不足畏,蠻夷不能阻,政亂不能動;獨往孤行,死而後已。”

對於“青年之士”,霞客是勵誌楷模。丁文江在20世紀20年代說:“今天下之亂,不及明季,學術之衰,乃複過之。而青年之士,不知自奮,徒籍口世亂,甘自暴棄;觀先生之風,其亦可以自愧也乎!”

在日後對霞客的品評中,人們在道德這條線上不斷延伸,也有“與時俱進”的味道。在高倡愛國主義精神的時期,人們將霞客所熱愛、所歌頌的山川進一步明確定性為“祖國山川”,又鑒於明末的亂局,遂將旅行與愛國主義聯係起來,稱《遊記》抒發了愛國激情,霞客具有“熾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在眾多關於霞客的文章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道德品質名稱:尊孝道、尊師友、愛祖國、愛人民、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等。不難看出,這裏有些“帽子”是過大了。這種情況,在讚美人物的活動中常見,不須多說。需要冷靜的是,要防止出現一個“高大全”的徐霞客。還有,是我們在學習霞客,而不是讓霞客學習我們。

徐霞客在今日已經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逐漸概念化的人,一個被不斷發揚光大的曆史文化楷模。在紀念霞客逝世370年的時候,我們不妨重讀《遊記》,再一次表示對這位古代探險旅行家、地理學家的敬意;同時,也體會一下原汁原味的霞客精神。

(本文原載2011年5月23日《光明日報》)

[注釋1]侯仁之:《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序言,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2頁。

[注釋2]侯仁之:《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第124頁。

[注釋3]禇紹唐:《徐霞客研究要有開拓創新精神》,載《徐霞客研究》第6輯,學苑出版社,2000年。

[注釋4]侯仁之:《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第125頁。

[注釋5]侯仁之:《徐霞客--石灰岩地貌考察的先驅》,載《徐霞客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1997年,第8頁。

[注釋6]任美鍔:《徐學的興起是順應中國文化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徐學概論〉序一》,載《徐霞客研究》第6輯,學苑出版社,2000年,第22頁。

[注釋7]《徐學研究要有開拓創新精神》,載《徐霞客研究》第6輯,第26頁。

[注釋8]張度:《〈徐霞客與山水文化〉--一部頗具特色的徐學新著》,《徐霞客研究》第1輯,第142頁。

[注釋9]參見唐紹明:《徐霞客精神的一曲凱歌--西南聯大湘黔滇旅行團淺析以紀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載《徐霞客研究》第8輯,學苑出版社,2001年。

[注釋10]陳橋驛:《關於“不能把徐學捆綁在旅遊業上”的通信》,載《徐霞客研究》第15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