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飄逸美文(3 / 3)

《印度洋上的秋思》寫的是誌摩中秋節行船印度洋上的思緒,想象豐富、飄浮、散漫、舒緩,秋景有種淒清的優美,似一首溫婉輕柔的小詩,在稍顯灰色的音調下,籠上一層淡淡悲哀的輕靄。秋月惹人思,秋意使人愁,誌摩由急驟的秋雨聲,聯想到迷濛雨色裏的雲,在啜泣,在涕淚;由月華放彩,想到小時候的中秋夜,慨歎時光易逝,童心難再。明月的光輝,使誌摩的想象插上翅膀在雲天裏悠遊,想到印度小軒落裏生著一對情醉男女;想到一個安琪兒似的小孩;想到一個失望的詩人;想到一個悲泣哀歎、獨守雅舍的窈窕少婦;還想到了遙遠礦山的工人。情感是那樣的真切,想象是那樣的綺麗。誌摩用了多麼美妙的文字把一海銀波上的圓月描畫到了極致,在月的芳容、音調、嫩色和媚態裏,又尋出了悱怨沉鬱的愁緒,令人叫絕。誌摩的比喻也實在新奇,如把一顆鮮翠的星,喻成遍體豔色、問探消息的新嫁娘的侍婢;把似在雲錦中的秋月,喻成蒙紗的女郎。亦怨亦慕,繾綣流轉,如夢如幻,自始至終流貫著一股內在的音樂旋律。

《天目山中筆記》開篇即以空靈的筆調一下子呈現出佛禪的自然境界:清靜的山中,廟宇藏在蓊鬱的鬆林間,自然清幽的鳴籟搖人入夢,透過一扇小窗,就可以接受自然的變幻。內心自在、滿足的情感從這裏散發出去,人從實在的境界超入妙空,與自然相諧相融。誌摩是自然的崇拜者,他是雲之子,月之子,星之子,風之子,自然是他性靈的泉源和歸巢。自然具有一種奇異的力量,他相信萬物中蘊含著奧妙的啟示,有一種單純的音響和智靈的精神流貫其間。有意思的是,誌摩偏從這超然物外的佛境中尋出一塵緣未絕的和尚來,借以抒發自己向往寧靜淡泊、閑適超然生活的心境,也是厭惡塵世磨折的反射。

誌摩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有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色彩,他寫散文多用第一人稱,這樣更便於直接和強烈地抒發剖露自我感情。他從不忘其實是情不自禁地在散文裏袒露自己的靈魂、個性和思想。他的散文長於流露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拙於描寫社會生活。他最擅長於把現實人生的思考以詩的語言、詩的情緒編織在幽媚豔麗的自然背景上,這樣就能在遠處的人間,享受無限的平安與快樂,求得靈魂的慰安。“忘卻我童年清風白水似的天真;忘卻我少年期種種虛幻的希冀;忘卻我漸次的生命的覺悟;忘卻我熱烈的理想的尋求;……忘卻我的恩澤與惠感;忘卻我的過去與現在……”誌摩在《北戴河海濱的幻想》一文中,讓思想的野馬縱橫馳騁,一連用了二十三個忘卻,神思飛揚,氣勢非凡。在現代散文作家裏,能如此運用排比展現人生情景,渲染自我情緒,增加繁複色彩的,恐怕隻誌摩一人而已,簡直到了極致。讀到此處,便會感到那蘊伏在靈魂深處的思想情感洶湧而出,似野馬般撲麵而來。那用字,有多生動活潑!那顏色,真是“濃得化不開”!那聯想的富麗,那生趣的充溢!尤其是他那態度與口吻,夠多輕清,多頑皮,多伶俐!而那氣力也真足,文章裏永看不出懈怠,老那樣像夏雲的層湧,春泉的潺湲!

誌摩好比一位技藝高妙的鋼琴師,用抑揚高低的文字音符,彈奏著一曲曲浪漫悲愴的狂想曲,時而高昂如奔湧的潮水,時而低回如跳蕩的小溪,時而閃現著沉醉自然的春光與希望,和諧與創造,時而飄逸出忘卻自我的超脫與閑適,悲哀與幻滅。最後,樂曲往往在激越又含蓄的悲劇氛圍裏結束。以這篇《北戴河海濱的幻想》為例,全篇語言華麗而有氣勢,開篇若一幅海濱風光圖畫,寂寞中有不可言傳的和諧,靜默中有無限的創造,篇末處又似冥冥幻境,過去的實在和現在的實在一點點收縮,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音樂感,給人以高度的審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