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飄逸美文(2 / 3)

誌摩有一輯總題為“哀思”的悼念親友的散文,極有特色,有《我的祖母之死》、《悼沈叔薇、《我的彼得》、《吊劉叔和》、《傷雙栝老人》等。這一組文字,樸實無華,筆調舒緩,任感情的哀思由筆底自然流出,如泣如訴,委婉動人,彌漫著一種哀傷悲戚的氣氛,使人在至情至愛的哀怨感傷之中,領略一種沉鬱的詩意美,別一樣韻味。

誌摩的心中聳立著一座“英雄的高山”,他有不少散文描寫了他所崇拜的英雄和他們的創作,如《拜倫》、《羅曼羅蘭》、《泰山日出》、《泰戈爾來華》、《濟慈的夜鶯歌》、《湯麥司哈代的詩》、《丹農雪烏的小說》等。這類散文有的以樸素的寫實手法見長,凝重樸實,形象生動,如《謁見哈代的一個下午》,活了年過八旬的這位英國文壇泰鬥的老者形象,敘述之中自然流露出誌摩的崇敬之情和愉快的心緒。有的則以濃麗的浪漫手法稱妙,辭采飛揚,細膩動人,如《曼殊斐兒》,寫神了這位女小說家的仙姿靈態,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誌摩總能以詩人的敏感,精確捕捉把握所描繪對象的本質個性,選取最適的藝術方法表現人、事、理的內蘊。另一方麵,他總是隨情之所至,不由自主地融進自己的心靈感受和主觀色彩,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性情。所以,誌摩的散文隻能是誌摩的,別人模仿不來。

吟詠自然,寫景抒情的散文,最能體現誌摩飄逸美文的風格,辭藻華美流暢,色彩濃麗繁複,感情真摯強烈,想象豐富瑰麗,富於詩歌的韻律美,繪畫的色彩美,至於節奏,則是跌宕起伏,汪洋恣肆,隨興之所至,情之所引,亦真亦幻,具有一種永恒的魅力。誌摩的筆一經接觸自然,便仿若叢林中的雛鹿,活潑靈活,灑脫自如,充滿了奔放蓬勃的朝氣,心靈毫無保留地與自然契合。藝術的生命,感情的性靈,一經大自然親切的吹拂,便蘇醒了,自己那一份摯情,就浸潤在自然萬物的光華神韻裏。誌摩把自然喻為一部最偉大的書,在它每一頁的字句裏都蘊含著生命的妙諦和深奧的消息,隻有單身投入自然懷抱,才能真正感悟到靈魂的愉快和活著的快樂。誌摩認為,現實生活阻礙了人的渾樸天真,現代文明窒息了人的性靈,隻有獨自漫步自然的時候,才能使思想感情、人生情趣,與自然界景物融為一體。《雨後虹》、《翡冷翠山居閑話》、《天目山中筆記》、《北戴河海濱的幻想》、《印度洋上的秋思》、《我所知道的康橋》等,分明是一首首優美舒暢、崇高寧謐的散文詩,是一曲曲淳樸熱情、純淨超然的田園交響樂,洋溢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美好動人的感情。

《雨後虹》是誌摩早期創作的一篇散文,以活潑欣悅的筆調,把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感情體驗與自然瑰麗神奇的景致同化,充滿理想,情緒亢奮,謳歌自然的魅力,達到人和自然原質的和諧。誌摩先由兒時喜愛夏天打雷聽雨,陶醉於自然界情感的情景寫起,然後寫十數年後在劍橋感受雨的趣味,兩種雨景,兩種色相,兩種滋味。誌摩崇拜自然的單純信仰,就是要回到自然的胎宮去重新吸收一番營養。他在文中寫道,他生平最純粹可貴的教育,是得之於自然界,河海湖川,天風雲鶴,飛瀑鬆聲,綺麗的晚霞,變幻的星月,湧動的濤浪,是他的課堂,他的功課,他的老師。在古來文人雅士筆底,淅淅瀝瀝的微雨常同感傷的心境成對照,大雷雨便成了苦悶的象征,而誌摩獨獨於疾雷迅雨的喧嘩中覓出了壯麗。他在陰沉可怕的天色下,描繪出異樣安閑恬靜的景象。他在雨中注入了生命的靈性,並談到沉浸在雨的靈魂裏的樂趣。雨使自然界原本的靜變得更和悅安舒,也使誌摩滿身神經都感到強烈痛快的震撼,自然的情感流露與睿智的生命啟悟相融合。這篇文章題目叫《雨後虹》,可直到篇末最後一句才點出一條鮮明五彩的虹橋,真是構思精巧,匠心獨運。原來雨的景象是為這崇高壯麗的虹作鋪底的。誌摩似乎想用這雨後虹寓意如自然界萬千變幻的現實人生裏,縱然有雷聲陣陣,天地變色,卻內蘊潛伏著彩焰奔騰的氣象,表達了他對美好景象、美好事物的向往,抒發了他熱愛自由和無拘無束生活的性情,創造出一種寧靜和諧富有神韻的自然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