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各類教育的全麵恢複和發展(3 / 3)

1985年,縣教育局重點抓農民業餘教育的經常化、製度化、規範化。全縣業餘文化班委托全日製小學統一管理。這一年,全縣有農民技術學校(含文化班)138所,家庭職業技術教育學習班223個,參加學習的農民達167200名。同時,還出現了農村企業或專業戶與教育部門聯辦的職業班。當年,經金華市農民掃盲驗收檢查組驗收,全縣少青壯年總人數為292806人,其中文盲、半文盲數為14572人,非盲率為95.02%,12—15周歲的非盲率為99.18%,達到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標準,義烏被省政府授予“基本無盲縣”稱號。1986年以後,縣教育局重點對11個未達掃盲標準鄉(鎮)開展“掃文盲死角”活動。

1987年開始,義烏縣大量勞動力從傳統的農業轉移出來,從事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和養殖種植業,農民教育的重心轉向實用技術教育,開展對高山蔬菜、優質茶葉、雙季田藕等糧食經濟作物開發、推廣的培訓,幫助農民致富成效顯著。教育部門開始抓成教設施、基地的規範達標建設。11月,縣政府召開由各有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商討由業餘黨校、成人教育中心、科普協會組成的“三位一體”學校的開辦工作。之後,廿三裏鎮、赤岸鎮、杭疇鄉、前洪鄉、巧溪鄉等鄉鎮相繼開辦了成人教育中心,麵向農民,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科學技術等方麵的服務。

在城鎮,1978年開始,縣委、縣政府加強了對職工教育的領導與管理。197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的縣總工會職工學校恢複開學,從而帶動了其它係統職工學校的恢複和創辦。1980年,義烏紅旗電視機廠職工學校、義烏電器廠職工學校、義烏糖廠職工學校相繼開辦,分別開設初中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課程和高中課程,還開設製圖、化驗等專業課程,進行文化補課和技術補課。1981年7月,義烏經委職工學校成立,成為工交係統職工教育和各級幹部輪訓基地。同年8月,義烏縣成立了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主管全縣的職工教育。

1982年,義烏縣政府召開職工文化普測工作會議,並進行全縣職工文化考核。之後的不到一年間,佛堂鎮職工學校、義烏縣供銷社職工學校、義烏縣商業職工學校、義烏縣糧食職工學校、義烏縣衛生進修學校、義烏化肥廠職工學校先後成立。

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發的需要,適應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義烏縣委、縣政府不久作出《關於進一步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義烏的職工教育培訓規模又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984年,義烏縣委黨校開設了首屆幹部中專班,招收對象大部分為區鄉鎮領導幹部。經全省統一考試,錄取新生27名,學製兩年。學習課程有馬列主義理論、哲學、政治經濟學、黨史、科學社會主義、黨的建設、經濟管理、鄉鎮企業管理、農業經濟管理、商業管理等學科,為培養義烏縣高素質的行政幹部發揮了重要作用。

至1985年底,全縣共有職工學校24所,有近2400人在各類職工學校堅持業餘學習。化工總廠、縣消防隊、衛生局、縣供銷聯社、糧食局、縣總工會、縣經委、縣機電公司、電視機廠、造紙廠等10所職工學校開設了中專班;化工總廠、縣總工會、造紙廠、礦機廠、糖廠、針織廠等6所職工學校開設中技和高中文化課程,為職工提供文化補課和技術培訓。

1982年—1986年期間,職工教育主要是進行文化和技術補課。1986年以後,職工教育重心轉為崗位職務培訓和技術培訓。

四、高等教育

1978年之前,義烏一直沒有高等教育。義烏最早的高等教育,是浙江師範學院義烏教學點和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義烏工作站。

1979年1月,浙江師範學院在義烏、衢州、東陽、永康等地辦起擴招班,設教學點。義烏教學點主要招收來自義烏,也有金華、蘭溪、浦江的學生,招收新生94名,大都是1978年高考上線未錄取者,分文、理兩科。當時,中文科教師僅有2名曾被錯劃為右派剛剛落實政策的學者,物理科僅有2名代課教師。由於師資和教學設備嚴重不足,1980年2月,金華地區教育局將義烏教學點物理科並入金華,中文科並入東陽教學點。

同是1979年1月,根據浙江省廣播電視大學工作聯席會議精神,縣教育局和縣廣播事業局牽頭,設立了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義烏工作站。首期招收學員102人,分全脫產和半脫產學習兩種形式。設城陽區校、義烏師範、化肥廠、廿三裏中學4個教學點,學製全科3年、單科2年。1985年9月,增開文科類新聞、文史、檔案專業及政法類的法律專業。

1984年11月,義烏縣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站。自學考試工作站隻辦考,不辦學,以考促學,促個人自學,促社會助學。凡是常住戶口在義烏縣的公民,除全日製學校和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同意備案審定的各類成人高等院校的在校學生外,其他人不受職業、年齡、學曆的限製,均可申請報考。經考試獲得畢業證書者,國家承認其學曆。1984年12月,義烏首次開考黨政幹部基礎科、漢語言文學、英語、數學、商業企業管理和統計等6個專業。

§§第九章 多元化教育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