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3 / 3)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隨著教育秩序的逐步恢複,在調整學校布局的同時,調整、整頓師資隊伍也成為工作重點之一。

當時,義烏中小學教師分為公辦教師、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三大類。三類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待遇水平都存在較大的差距。

1977年起,義烏縣教育局一方麵采取多種措施努力穩定教師隊伍數量,包括采取青年教師外調需交納一定的培養費等措施;另一方麵,則嚐試校內管理體製的改革,以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待遇。1977年,公辦中小學教師重新劃歸縣教育局統一管理,並規定民辦教師的辭退須經教育局審批,同時規定師範院校的畢業生必須全部分配到教育係統工作。1979年以後,省教育行政部門不再下達錄用民辦教師指標,而教師數量又嚴重不足,故而代課教師數量大增。

1978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管理工作意見》,浙江省教育廳提出整頓民辦教師隊伍。1979年1月起,義烏停止吸收民辦教師,並建立民辦教師人事檔案,核定編製。當時,義烏的民辦教師的比例初中已占教師總數的30%左右,小學占60%左右。

1979年6月,義烏教育部門麵向四類民辦教師(因國家調整精簡期間公辦轉為民辦的、國家困難時期中師畢業而未分配的、下鄉知識青年擔任民辦教師五年以上的和1971年底前擔任民辦教師的),擇優錄用一批公辦教師。縣教育局專門組織了文化考試,參照考試成績的同時,對招收對象的政治表現、教學水平、教學效果等進行全麵考察,共有50名民辦教師於次年轉為公辦。

之後幾年,國家放寬政策,允許退休教師子女頂替進入教職工隊伍,他們中的大部分擔任了小學教師。1982年12月,義烏縣教育局使用中、小學教師自然減員的空餘指標,擇優將8名城鎮居民戶口的民辦教師錄用為公辦教師。1984年,縣教育局將381名由招工、民辦轉公辦、頂職而進入中小學教師隊伍的以工代幹人員,分三批轉為國家正式幹部。1980—1984年,師範學校招收民師班,對象為30周歲以下(1982年起改為35周歲以下)的小學民辦教師(1982年以後也允許中學民辦教師報考)。全縣共有224名民辦教師通過考入普師學習的途徑成為公辦教師。

1984年,有45名民辦教師通過思想、業務和文化的考核,擇優錄取,轉為公辦教師。1985年1月,25名師範畢業的代課教師通過政治思想、教學業務和教學效果的考核後,任用為編製內民辦教師,補充在職教師的不足。1985年12月,70名1978年底前編內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1986年,有177名農村戶口的教工子女享受縣委政策,與1931年底前出生、參加工作滿30年、擔任教師的父母對調糧戶關係,充實到教師隊伍。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這部分教師的積極性和待遇。

同時,為解決教師質量低劣的問題,1982年1月起,義烏教育局對民辦教師進行整頓考核。9月,認定適合繼續任教的917人,限期提高的310人,不適合任教的163人,共辭退民辦教師159人。

1984年2月,教育部製訂《關於中師和全日製中小學教職員工編製標準參考表》,分城鎮和農村兩類定編。7月,縣教育局下發《關於義烏縣普通中學、農職中、小學、幼兒園教職工編製標準的意見》,逐校進行核編、定員。同時對教師的周工作量、工作職責、考核獎懲作了原則性的規定。1984年6月,為調動學校教職員工的積極性,縣屬完全中學試行教職員工聘任製。1984年下學期,全縣各學校全部實行教職工聘任製。因政策不配套,該項工作於次年下學期暫停實施。1987年7月,義烏以學校推薦、評委投票的方式,進行首次教師職務評審。同年8月,為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義烏縣教育局製訂了《義烏縣教師職業道德及實施意見(試行稿)》。

在采取多種措施努力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待遇的同時,義烏縣教育局連續多年對中小學在職教師加強業務培訓和進修,以函授教育方式開展學曆補償和業務培訓,對未經師範專業學習的民辦教師也進行培訓和考核,降低民辦教師在中學的比例。通過采取多種手段,義烏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五、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義烏各中小學依據全國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的精神,強調中小學政治思想工作要從新時期的總任務出發,開展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在青少年學生中大力提倡勤奮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助人為樂、艱苦奮鬥、英勇對敵的革命風尚,把青少年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有遠大革命理想、有共產主義道德的一代新人。

為此,各校恢複執行教育部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繼續開展學習雷鋒活動,開展學習張海迪“身殘誌不殘”的革命精神活動。各校普遍建立黨、政、工、團、政治教師和班主任代表所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小組。1978年10月,義烏各小學恢複少先隊活動。少先隊組織通過“我為人人”、“學雷鋒、學賴寧,爭做優秀少先隊員”、“紅領巾手拉手”、“雛鷹爭章”等活動,促進小學生優秀思想品質的形成。同時,在縣團委領導下,各中學通過開展“爭當新長征突擊手(隊)”、“五講、四美、三熱愛”、“為您服務”、“為團旗爭光輝”、“學雷鋒,樹新風”、“讀好書練好本領”、“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為殘疾人獻愛心”等係列活動,提升團員的思想境界和奉獻精神。

1979年起,各校日常道德教育和少先隊活動逐漸恢複正常。全縣所有中學也恢複了共青團組織。各校團組織積極開展深入批判和肅清林彪“四人幫”的極“左”路線影響,以三好為目標、以學習為中心的爭創先進團支部及評比優秀團員的活動,推動學校“學雷鋒,爭三好”等競賽活動。開展向對越自衛反擊戰英雄們學習,進行共產主義前途理想、社會主義法製教育,積極開展文體活動,促進廣大團員青年的德智體全麵發展。

《小學生守則》頒布實施後,義烏全縣小學結合省教委《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通知》要求,實施升國旗、唱國歌、國旗下講話、節日報告會、周前講話和評比文明班級、寢室等製度。次年,開展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係列活動。

1982年5月,全縣隊齡兒童全部掛上紅領巾,實現“全縣紅”。之後,全縣小學開展講英雄,學英雄活動,舉辦講英雄故事比賽。義烏中學建立學黨章小組,成員由學生幹部、優秀團員組成。

為了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義烏縣委在1984年通過召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千人班主任工作暨經驗交流會、首屆少代會等,貫徹小學德育工作必須堅持以思想品德課為主渠道,各科積極滲透,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思路。各小學建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並請校外輔導員、家長代表及社會知名人士參與德育教育工作。同年,全縣成立了49個紅領巾基金會,幫助多名輟學兒童重返校園。縣內還建起崇山細菌戰遺址、堯山抗日紀念亭等18個德育教育基地。中國少年先鋒隊義烏縣工作委員會也在1984年成立。1985年10月起,義烏中學實行班主任例會製度,之後,該製度在各校推廣。

1987年,義烏縣教育局對中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時間做出規定,初中每學年一周,高中每學年二周,可集中或分散安排。學生社會實踐的方式主要有參加社會調查、社區公益勞動、誌願者活動等。

同年,義烏縣教育局還製定“少先隊組織建設目標”,並於次年建立了市、區、鄉、片(完小)四級指導小組。全縣開展團支部“升級達標”活動,各校團支部95.6%升級為一級團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