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義烏縣政府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幼兒教育事業的決定》,提出爭取1987年實現普及兩年幼兒教育的目標。是年,全縣幼兒園入園幼兒占5—7歲幼兒總數的62.37%。1987年10月起,幼兒教育開始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由縣教育局、婦聯等部門聯合管理。教育部門主要負責幼兒教育的教學研究和業務指導,培訓幼兒園師資,辦好示範性幼兒園,加強幼兒教育教學的研究;幼教的行政領導由主辦單位負責。同年,金華地區幼兒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提出“因地製宜,形式多樣,民辦為主,以園養園”的方針,發揮集體、個人辦園的積極性,多渠道籌集資金,多形式發展幼教事業。縣教育局強調把幼兒的早期智力開發納入幼教的工作重點,並把幼兒教育工作納入縣、區、鄉鎮成人教育幹部管理職責範圍。
在全日製教育方麵,從1977年起,義烏縣教育局開始整頓各類教育事業。實行確保小學重點,穩定初中規模,重點壓縮高中,調整中小學網點,大力整頓教學秩序的方針。當年秋季,初、高中恢複統一招生,並對不具備條件的農村高中進行整頓。1980年起,實行8虛歲入學,取消小學、初中留級製度,嚴禁插班、重讀、旁聽。經過幾年的調整布局,義烏的教育事業出現了新的麵貌,為中小學教育的內涵優化奠定了基礎。
小學教育的布局,重點采取了兩方麵的措施。一方麵,努力普及小學教育。從1978年起,全縣小學一律實施五年製,重點抓入學鞏固率、畢業率。次年,全縣有小學779所。1983年,區、社(鎮)五七學校更名為鄉、鎮中心小學或鄉、鎮中心學校,製訂小學複式、村校、完小、中心校4類學校的全麵質量管理目標。1984年10月,經省、地普及初等教育驗收檢查團驗收,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98%,鞏固率99.39%,畢業率98.45%,普及率94.78%,達到了省政府規定的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1985年,全縣有小學663所、1760個班,在校生達58000餘人。小學畢業生數近13000人,升入初中的近1萬人,升學率為74.4%。
另一方麵,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增加教學設備,充實農村區、鄉學校師資,配備骨幹教師,降低民辦教師的比例,提高教學質量。並對教師進行教學常規訓練、教學經驗交流、教師文化業務學習,從而大大地促進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至1985年,在全縣小學2000餘名教職工中,專任教師占了94.57%。
1987年,義烏縣教育局製訂中小學布局調整方案,調動鄉鎮積極性,撤並學校,著重做好小學網點調整,山區創辦寄宿製學校,平原以學生步行半小時上學為半徑。全縣有小學648所,入學率99.19%,鞏固率99.95%,畢(結)業率96.25%,普及率95.28%。
中學教育的布局,重點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縮小初、高中的招生規模,並分別實現了初中和高中學製兩年改三年。1979年起,義烏初中陸續恢複三年學製;1980年起,義烏高中分批將學製改為三年。經初步調整,1978年,全縣設縣屬中學9所,多數民辦高中班停辦。1979年起,全縣高中班全部歸入9所縣屬中學。1981年義烏中學被列為浙江省80所重點中學之一。1981—1982年,義烏組織力量開展對全縣教育網點布局的調研和改進,初中辦學數量得到控製。1983年,全縣單設初中30所,在校生約25000人。1984年,義烏縣批準興建了第一所集資興建的初級中學——稠城鎮初級中學和第一所民辦了普通高中——義烏樹人中學。其中樹人中學是浙江省最早創辦的民辦普通高級中學。從而既實現了調整、整頓中學教育布局的目的,又調動了民間辦學的積極性,為提高辦學質量找到了一條新路。
1986年4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會議討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正式頒布,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實施九年製義務教育,即“六·三”學製(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步驟。義烏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普及初中教育試點,在佛堂鎮、路東鄉進行初中普及試點,加快小學、初中分設步伐,以先實施八年製義務教育作為過渡。經過幾年的努力,九年製義務教育得以全麵實施,為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1987年,義烏縣有單設初中31所、34個班,20所小學附設初中184個班,在校學生28000餘人,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為83.8%;全縣有普通高中9所,87個班、學生5000餘名。
三、規範調整教學內容
義烏幼兒教育的教學內容規範調整工作起步較晚,1980年以前,義烏幼兒教育的發展重點放在了擴充幼兒園數量上,以解決幼兒園嚴重短缺的問題。1981年,教育部頒布《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全縣各幼兒園開始明確按“教養並重,教養結合”的原則開展教學活動。一般以遊戲為中心,合理安排一日的活動。課程設體育、語言、常識、計算、美術、音樂等課。每周上課時間為:小班6—8節,每節10—15分鍾;中班10—11節,每節20—25分鍾;大班12節,每節25—30分鍾。公辦幼兒園每日保證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
中小學教學內容的規範調整工作,隨著貫徹落實“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逐步展開。1978年,全縣中小學仍實行小學五年,初中、高中各兩年的學製,執行《浙江省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小學課程有政治、語文、算術、常識、體育、音樂、美術等。上課時間小學1—3年級為40周,4—5年級為38周。每學年學工、學農、學軍的時間為2—4周。中學課程有政治、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農業、衛生、曆史、地理、體育、美術、音樂等。上課時間初中為36周,高中為34周。每學年學工、學農、學軍的時間為初中為6周,高中為8周。無論小學還是中學,自1977年起,各校都停止采用《毛主席語錄》和“老三篇”作為教學內容。
1981年開始,義烏全縣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製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增設了思想品德課和三、四、五年級中自然課,並恢複了四年級的地理課和五年級的曆史課。同年,義烏中學及非重點中學執行教育部頒《全日製六年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985年,義烏全縣中小學試用部編音樂教材。實驗小學等校先後開展“注音識字,提前閱讀”和“現代小學數學”的實驗教學。隨後,又進行“集中識字”及“珠心算”等教材實驗。
1987年7月,義烏縣教育局擬定《義烏縣實施八年製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部分初中實施“初三分流”教學,初三年級開設一門實用技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