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管理與教學工作的調整(3 / 3)

為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實行“全日製和半工半讀相結合,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強調教育與政治、與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相結合,因此,勤工簡學、校辦工廠(農場)也成為教育革命的重要內容。各校組織學生參加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勞動,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與此同時,發展由農民群眾集體舉辦、實施半耕半讀的農業中學作為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的一項重要措施,使初級中等教育的結構開始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在這過程中,義烏縣各中小學曾一度停課大煉鋼鐵,配合政治運動和生產勞動時間過多,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1958年秋季,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學漢語拚音,推廣普通話。

1961年,義烏各中小學加強政治課和周會課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1962年秋季開始,執行教育部通知,各中小學每節課為45分鍾。1964年和1965年,教育部發布的《調整和精簡小學課程的通知》,將高小的曆史、地理、自然、生產常識4門課程安排在1學年內完成。《簡易小學教學計劃(草案)》規定隻開設語文、算術、周會、生產常識4門課。“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小學教學以階級鬥爭為綱,《毛主席語錄》、“老三篇”(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成為基本教材。

3、職業學校教學內容的調整

1958年“大躍進”時出現的農業中學是當時最主要的職業學校,由於農業中學發展迅猛,之前並沒有明確的專業定位,因此,也沒有統一的教學內容和專門的教材,基本按照各校的設想自行確定。一般主要開設政治課、文化基礎課、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課、生產勞動和實習課4大類課程。其中文化基礎課所占的比例約為總學時的三分之一;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占不到六分之一;而生產勞動與實習課是教學的最重要部分,占一半以上課時,以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文化基礎課大體按照初中開設的課程選用教材,並增加應用文、珠算、農業會計、統計等方麵的實用課程。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課一般使用省教育廳、農業廳共同編寫的《農業知識》教材,內容包括動植物基礎知識、農業水利化、農業機械化、畜牧獸醫的知識和“農業八字憲法”等;政治課的內容一般與普通初中相似,配合社會形勢和各類運動的開展隨時調整課程內容。

其他行業的職業學校,其教學內容與農業中學相類似。政治課、文化基礎課的內容和教材多半向普通初中靠攏,專業知識課程及實習則根據本行業特點采用自行編撰的教材和講義居多。

1961年開始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後,全縣職業學校僅存11所,各校的專業區分逐漸清晰起來。一般專業技術知識課的教材主要借用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的相應教材,也有自編講義的。普通文化課的教材基本借用相應普通中學教材。

四、學業考核的調整

新中國成立初期,義烏執行教育部下達的《中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小學生的學業考核成績分平時考查、學年考查、畢業考查。平時考查根據學生口答或筆答教師問題的情況隨時就成績記分,每學期總結成績兩次;學年考查由各班教師於學年末根據平時成績酌定分數,作為學年總成績,不舉行學年考試;畢業考查於學生畢業時分科舉行畢業考試,就成績記分,再與最後學年的學年成績相結合,作為畢業總成績。學年考查各科成績及格的準予升級;不及格的由教師負責予以補習,補習後語文、算術仍有一科不及格的或其他科目有兩科不及格的,予以留級。

中學生的學業考核成績分平時考查、階段考查(每學期舉行1—2次)、學期考試。學生各科學年成績合格者升級;如有三門學科不及格或語文、數學兩門不及格的留級。

中小學生操行成績考查由班主任會同科任教師評分,並寫出具體評語。學生修完相應課程,操行和學業成績均合格者準予畢業。

1955年起,各校先後推行五級記分法,5分為優等、4分為良好、3分為及格、2分為不及格、1分為最劣等成績。1962年起,各校恢複百分製記分法,但五級記分法仍在考查課目評分和日常作業批改時使用。

隨著教育秩序逐步正常,各學校開始追求教育質量,教學科目、教學內容大大增加,教學方法開始走向片麵,主要以“填鴨式”、“注入式”為主,學生的課業負擔加重。1955年後,義烏縣貫徹教育部《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指示》,各學校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課堂提問,改進提問方式,強調老師多注意日常觀察,以加強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查,減少書麵考試的次數和種類。學校隻舉行學期考試、學年考試和畢業考試。

1959年下半年,全縣中學舉行統一考試,並按分數高低排列名次,張榜公布。此後,各種統考逐年不斷,強調加強管理,重視“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縣組織統一考試逐漸成為製度;區、社、校也經常舉行相應的考試,且層層加碼,致使學生學業負擔不斷加重。統考製度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才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