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各高等院校單獨在金華地區招生,考場設在金華城內。學生高中畢業以後,可以報考高等院校。當時,高等院校注重向工農群眾敞開大門,招收新生十分強調家庭出身,政審製度極為嚴格,主要錄取工農青年、幹部子弟。
1953年起,義烏全縣中小學停止春季招生,一律改為秋季招生。城鄉各小學規定7周歲入學。城鎮學齡兒童按學區劃片就近入學;農村學齡兒童按自然村或行政村就近入學。學校一般在7月上旬招生,由學校張貼招生通告。學齡兒童在規定的時間內由家長陪同到學校報名。有的學校還對學齡兒童進行健康狀況目測,通過筆試和口試考察兒童智力。
初中、高中、師範、中專則實行分期分批統一考試的辦法,按考生誌願進行錄取。學校向工農子女敞開大門,對烈軍屬子女予以照顧,這樣學校中工農家庭子女的數量大大增加,學校還組織學生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
1955年開始,中等學校招生工作納入國家計劃,初生、高中招生都由省下達指標,地(市)、縣實施招生考試。全省統一命題,考生填報誌願後統一分配錄取。1956—1957年,各校可選送部分優秀初中、高中畢業生免試升入高一級學校。
1959年始,義烏中學列為縣重點中學,按學生的誌願在全縣範圍內擇優錄取新生。
1963年後,初中新生的錄取實行“就近入學與照顧誌願相結合”的辦法。高中、初中中專、初中技校招生確定“先重點後一般”的錄取順序,先省重點中學、再中等專業學校、再一般中學。當時已開始貫徹推薦與考試相結合的製度,中技、中師的招生對象還須有一年以上勞動鍛煉的經曆。
三、學製和教學內容的調整
1、幼兒園教學內容的調整
新中國成立初期,義烏幼兒園的教學內容沒有明確的規定,基本沿襲了民國時期,主要有常識、唱歌、遊戲、故事、童謠等課程,有些是教養員自編的課程。
1952年,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暫行規程(草案)》,規定幼兒園要根據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教養幼兒,使他們的身心在入小學前獲得健全發展,同時減輕母親照顧幼兒的負擔,使母親有時間參加政治學習、生產勞動和文化教育等社會活動。因此,強調的是即“教養合一”原則。1955年後,義烏縣幼兒園按照浙江省文教廳頒布的《幼兒教育參考教材》,陸續開設了語言、計算、唱歌、遊戲等課程,學製3年。農村幼兒園因師資力量和幼兒數量等原因的限製,大多采用混合班教養。
1960年後,義烏縣各幼兒園按《幼兒園暫行規程》開設課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幼兒園的課程規範又被打破,各園沒有統一、固定的課程設置。
2、中小學學製和教學內容的調整
新中國成立後,義烏各中小學都取消了民國時期留下來的“黨義”、“公民”、“軍訓”、“童子軍”等課程,開設政治課,對學生進行政治常識和時事政治教育。中學則開設“新民主主義論”、“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常識”、社會基礎知識、共同綱領及時事政策等教學內容,初步改革了“語文”、“曆史”等教材。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采取“以俄為師”的教育方針,模仿蘇聯教育重建新中國的教育製度。從教育理論到學製、學校教育、教學過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麵對“蘇聯經驗”係統地全盤移植。1951年4月,全國第一次中等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號召學習蘇聯,並把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和《世界教育史》發給會議代表。凱洛夫的《教育學》中譯本引入了浙江。
1953年,義烏各中小學改為秋季招生後,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施行小學(四二)教學計劃(草稿)》,全縣小學停止五年一貫製,恢複“四二製”,實行小學六年製,各科教學總學時數為5928課時,每周26—28課時。初中、高中學製均為三年。1952年至1958年,小學設置的課程均為語文、算術、曆史、地理、自然、體育、唱歌、圖畫等科。1956年上學期,小學開設手工勞動課為必修課之一,並把生產勞動列入課外活動內容。1957年秋季,初中開設俄語課;初三年級增設農業基礎課;政治課教學小學1—4年級為每周1節,5—6年級每周2節;中學政治課分青年修養和社會主義教育兩大部分。
1958年,受“左”的思想影響,認為教育脫離政治、脫離生產實際,為此掀起了一場“教育革命”運動。在運動中,進行學術大批判與大辯論,否認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發動學生批判老師,極大地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中小學對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進行改革,將“生產勞動”正式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小學增設“政治課”和“農業知識”。教學形式和方法也進行了革新,有現場教學、調查訪問,以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思想;還開展課堂討論、學生批改作業、請工農兵上講台等形式,以體現“走群眾路線,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