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義烏第一所中等專業學校,義烏師範學校在辦學初期教學秩序比較正常,隨著各種運動的需要,學生經常下鄉勞動,參與社會及政治宣傳等活動,教學受到很大的影響。到1962年,正好又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辦學更加困難,義烏師範學校被迫停辦。當年暑期畢業的6個班291人,僅有77人分配了工作,其餘均動員回鄉“支農”。未畢業的二年級學生450人,除12人參軍,63人並入金華師範就讀外,其餘也都動員回鄉“支農”。學校的教職員工則由義烏縣統一安排,校舍及圖書、設備也由義烏縣處理。義烏師範學校辦學6年共招收4屆新生,後3屆生源來自金華地區8縣(含縉雲),其中義烏縣所占比例較多,先後有990名畢業生。
六、成人教育的調整與發展
義烏解放之初,從老解放區傳來的“冬學”成為最主要的成人教育形式。為此,縣政府成立冬學委員會、農民業餘教育委員會等管理機構,確保教學管理逐步走上規範化、製度化、經常化的軌道。隨後,義烏出現了民校、農民業餘初等學校、工農速成初等學校業餘初中(班)、紅專大學、農民政治夜校等農民教育機構,教育內容以掃盲識字等為主,亦學政治、技術、業務等。
1949年,全縣103個鄉鎮都成立了“民校委員會”。稠南、義亭、香源等中心小學首先辦起民校,自編民校教材。民校以文化課為主,兼學政治、技術、業務,還開展音樂、遊藝活動。據當時的統計,當年全縣共有冬學673所,973個班,上學人數43993人,占全縣總人口數的17%。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義烏第一批接受成人教育的農民。
50年代初,義烏仍以冬學和民校形式開展農民教育。1950年1月,義烏縣冬學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會後印發《義烏縣冬學實施大綱》,要求各鄉鎮均成立冬學委員會。縣文教科委托王宅鄉中心小學創辦《冬學通訊》半月刊,以推動成人教育。12月,各鄉鎮以冬學委員會為基礎成立縣農民業餘教育委員會。1951年4月,義烏縣召開第一次冬學模範大會,表彰學習模範和辦學模範。同年7月和11月,義烏先後舉辦了兩期民校教師訓練班,有1500多人得到了培訓。12月,全縣有503所冬學轉為民校。
在開展農民教育的同時,由於培養國家建設人才的需要,全國城鎮成人也掀起了學文化的高潮,職工教育發展迅速。1951年1月起,一年內義烏先後創辦了“稠城鎮工人業餘學校”、“義烏縣工人業餘學校”、“佛堂工人業餘學校”。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義烏第一批工人成人教育機構。稠城鎮工人業餘學校有普通班(初小)2個班、學員100人。同年2月,為提高機關幹部文化知識水平,以適應建國初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義烏第一所機關幹部學校在稠城新馬路東側(現稠城信用社原址)建立,由時任縣人民政府文教科科長胡文擔任校長,共有學員72名。機關幹部學員采取白天深入群眾開展工作,晚上在機關幹部學校學習文化知識的半工半讀形式,經過兩年學習考試合格者,發給結業證書。6月,義烏縣工人業餘學校由縣總工會創辦,有普通班和中級班(高小)2個班,學員100人,縣長兼任校長。佛堂工人業餘學校共3個普通班(初小),學員164人。以上3所學校,加上其他形式的學校,當年工人業餘學校的在校學員達到了394名。
之後,辦學規模不斷擴大,1954年,稠城鎮工人業餘學校發展到8個班,學員278名;佛堂工人業餘學校發展到5個班,學員254名。
1954年4月,針對當時從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相命、測字、卜卦等各種迷信活動危害社會安定、侵害群眾身心健康等問題,義烏舉辦了第一屆改造迷信職業者訓練班。義烏縣公安局通過社會調查,列出培訓對象名單,確定第一次參加培訓對象118人。培訓班達到了預期效果,對社會安定團結,改變不良風氣,改造舊有職業起到較大作用。
為根本解決全社會的文盲問題,1956年,全縣大辦民校。據當時的統計,全縣共辦民校1270所,全縣740個行政村,村均1.7所,上學農民達到近7萬人。全縣39個鄉鎮有9個成立“掃盲協會”,13個成立“掃盲協會籌委會”,會員發展到5000多人。根據當時的掃盲標準(識字1500個,能寫簡單信條,能讀通俗書報),至1956年,全縣青壯年文盲有11.7萬人,已掃除文盲6000餘人,占5.3%
為表彰先進,進一步推動掃盲工作的深入開展,1956年6月,義烏縣第一次掃盲積極分子大會在稠城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分別來自縣機關、學校、農村、工廠中的學習、辦學、教學的積極分子。大會聽取了關於農村工作任務的報告,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組織了典型發言,評出了25個先進單位和28名掃盲積極分子,並選出了出席浙江省第一次掃盲積極分子代表大會的代表。
1957年,義烏開始設立業餘初中班,全縣有初中班13個。1957年4月開始,由於機關單位精簡人員,大批幹部下放以及職工生產任務重等原因,大批機關學員流失。是年,全縣機關幹部業餘文化補習學校保留縣級機關、蘇溪區、佛堂鎮3所。
1958年3月,縣召開掃盲躍進大會,在全縣範圍開展“萬人教,全民學”的掃盲運動,采取層層包幹、任務到人的辦法,入學人數達7萬多人,占全縣青壯年文盲半文盲總數的93%。下半年,農村又辦起一批紅專大學,由公社撥出一部分土地,學員半農半讀。工農業餘教育以掃除文盲為目的,舉辦農民業餘初等學校和工農速成學校,舉辦識字學校(冬學、識字組),組織工農幹部和農民上學,成效顯著。同時,全縣各廠礦也大辦紅專大學,組織職工學政治、學技術、學文化。1959年,全縣15個廠礦的近3千名職工中,上掃盲班、業餘高小班、業餘初中班合計有1436人。據1961年統計,經過十多年的成人教育,全縣青壯年文盲比例由建國初的85%下降到了50%。不久,由於大煉鋼鐵和興修水利等運動,這些類型的學校逐漸停辦,少數轉為農業中學。
1964—1965年期間,倍磊農業中學和寺口學校堅持舉辦耕讀班,被縣政府命名為“常年青民校”。至1965年,全縣共有民校566所,1303個班,分掃盲班、高小班和初中班,學員僅不到2萬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農民業餘教育被單一形式的政治夜校所取代,夜校以評工分、安排生產為主要內容,複盲現象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