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2 / 3)

抗日戰爭初期,義烏作為後方,雖然經常遭遇日機轟炸,但從敵占區返鄉的義烏籍教育人士聯手當地教育界人士,依然通過興教開展抗日不止,相繼創辦了多所私立初級中學。民國31年(1942年)義烏淪陷,大批學校被迫停辦,教育事業遭到嚴重摧殘,但縣立初級中學、中國中學等毅然遷址到鄰縣堅持辦學。同時,百姓群策群力,許多鄉村小學仍積極舉辦戰時民眾學校、民眾補習班等,既宣傳抗日又開展識字教育。解放戰爭期間,物價飛漲,國力空虛,民不聊生,義烏的教育事業也跌入低穀,但仍創辦了一所初級中學——私立江南初級中學。

1949年5月,義烏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逐步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在這一時期,黨和政府接管、改造舊有的學校,對舊教育進行整頓、調整和改造後,學校逐步恢複正常秩序。為了辦好社會主義教育,黨和政府提出了“教育向工農開門,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教育方針,並全麵學習蘇聯經驗。教育最大的改變就是向工農大眾,特別是向貧雇農子弟徹底敞開了教育大門。

自1949年至1957年,這一時期義烏教育的最大成就是穩定基礎教育,私立全麵轉為公辦。1952年,農村土地改革完成,私立學校賴以生存的學田也不複存在,政府將全部私立學校改為公立,教師工資全部由政府財政支付,大大穩定了教育基礎。原鄉鎮中心國民學校也改為鄉鎮中心學校。1953年後,義烏教育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經過多年努力,義烏初步建立了一套社會主義教育製度。1953年秋,義烏中學開始招收高中新生,誕生了完全中學。在教育體係上則效仿前蘇聯模式,重視教學的計劃性、係統性和完整性,並在中學開設俄語課。1956年,在農村合作化高潮中,政府通過接管私立初中,增設“戴帽子”初中,使公立初級中學得到較大發展。同時,全縣在校小學生人數也大幅度增加,達到1949年的2.4倍。義烏縣教育部門還通過舉辦農民業餘初等學校和工農速成學校,開展工農業餘教育,實現相當於小學程度的學曆教育;通過冬學、識字組等形式組織農民掃盲;還利用樹國中學舊址創辦了義烏師範,開創了義烏師範教育的先河。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許多教師被錯劃為右派,給義烏的教育造成了重大損失。

1958年至1965年間,義烏的教育事業隨著國家教育方針的擺動而曲折前行。1958年,國家製定了“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並提出“大躍進”的口號,在貫徹國家與群眾辦學並舉的“兩條腿走路”、“兩種教育製度”方針的過程中,教育事業轉入全麵、大規模的發展。在此期間,民辦小學和社辦初中在數量上得到迅速發展。之後,連續幾年遭遇大麵積自然災害以及與蘇聯斷交等困難,整個國家麵臨最嚴重的困難,義烏的教育事業也因此陷於困頓。1961—1962年,為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義烏的許多公辦小學轉為民辦,大量小學教師被辭退、下放。196—1965年,國家又號召興辦耕讀小學,使小學教育得到更大的普及。至“文化大革命”前,義烏教育事業雖受到“整風反右”、“大躍進”和“教育革命”等“左”傾思潮和運動的影響,經曆了一段曲折的發展階段,但教育發展的步子並沒有完全停頓,在全國教育形勢的推動下穩步發展,特別是在初等普及教育方麵,從義烏的實際出發,貫徹“兩條腿走路”方針,開展多形式辦學,使學校發展迅速,初步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基本需求,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

1966年至1977年,中國大地上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全國各項工作的正常秩序都受到嚴重衝擊,使整個國家陷入空前的動亂,國民經濟走到了崩潰的邊緣。義烏的教育事業自然不能幸免,幾乎所有學校的學生和教職員工都被卷入這場運動中。“文化大革命”初期,義烏各學校與全國一樣,各級教育組織和學校癱瘓,停課鬧革命,考試製度被廢除;成立了“紅衛兵”、“紅小兵”組織,搞全國“大串聯”;“工宣隊”、“貧宣隊”進駐學校主持開展“鬥批改”,大批幹部和教師遭到殘酷的批判和鬥爭;校舍、校產慘遭破壞,國家財產蒙受巨大損失。

後來,雖以“複課鬧革命”的形式恢複了教學,但教學秩序仍不正常,《毛主席語錄》成為各校學生的基本教材,教學中強調勞動實踐,開展大規模的學工、學農勞動。1968年,提出“社社辦初中”,各小學延伸辦初中班,而初中學校又辦起“帶帽子”高中,出現中學教育發展失控的局麵。1971年,又在“把學校辦在貧下中農家門口”的口號下,初中更加超常規發展。1975年,又掀起民辦高中熱潮。至1977年,義烏全縣初中學校數達到曆史最高峰的177所(含附設初中);辦有民辦高中的學校達95所。為了滿足超常規的發展,大量民辦教師、代課教師被大量引進,民辦教師占了中小學教師總數的近一半。由於教師素質和辦學條件的製約,這一時期的教育質量良莠不齊。

1977年,中共“十一大”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重申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逐步得到糾正,撥亂反正、調整改革成為教育事業的主要任務。義烏的教育事業也迅速回到正常軌道。1977年冬,國家恢複高等教育招生考試製度,當年全縣有127名考生進入高校學習,263名考生進入中等專業學校學習。1978年,曾因國家經濟困難而停辦的義烏師範學校恢複招生。同年,全縣開展“摘帽脫靴”,調整各類教育結構和學校網點,至1979年,全縣所有高中班並入9所縣屬中學,並加快了小學普及工作,狠抓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1979年,“浙江省廣播電視大學義烏工作站”成立,使義烏的成人教育與高等教育實現接軌。

進入上世紀80年代,為了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縣教育行政部門開始加強教學研究,充實教研員隊伍,建立了縣、區、社、校四級教研網絡,注重高、中考研究,使義烏的高考文科成績名列全省前茅。1982年起,教育局又將教研工作下移至初中和小學,為打好教育基礎,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3年,義烏縣委召開全縣有千人參加的教育工作會議,共商振興義烏教育大計。翌年春天,義烏縣委下發了《關於加強黨的領導,加速開創教育工作新局麵的決定》的文件,提出要像抓經濟建設那樣抓好教育工作。自此,義烏的教育事業如春潮湧動,快速、優質地向前發展。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教育結構和體製得以改革,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業餘教育、幼兒教育全麵發展。同時,還開征教育事業附加費,多渠道籌措經費,鼓勵全社會集資辦學,提出“五路進財”辦教育,改善辦學條件,著力解決中小學危房以及無圍牆、無操場等問題。之後,縣政府還提出要在1987年前普及兩年幼兒教育、六年小學教育、三年初中教育,並提倡多種形式興辦幼兒園。民辦幼兒園因此迅速興起,大大緩解了幼兒入園難的問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