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電視劇《北京青年》看都市青年的群體認同(2 / 2)

(三)消費

《北京青年》以“重走青春”之名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劇中演員的穿著和個性在年輕人心中引起了不小的觸動,因此會通過看該劇,想象自己穿著和他們一樣的衣服也能像劇中演員一樣時尚青春,因而建構出想要成為的影像,並借此消費成為自己的想象,在自己和他人麵前表演。所以劇中主人公所穿的襯衫、外套,所用的相機、自行車、登山工具等,都在網絡上掀起一陣熱賣。

其中,男主人公何西的同款襯衣,月成交記錄達到407件,而唐嬌的紅色羽絨服,月成交記錄為153件,相關網站的數據顯示,電視劇開播20多天以來,以“北京青年同款”為關鍵詞的相關產品,成交指數一路上揚,而且劇中主人公行走過的城市、住過的客棧,都成為部分年輕觀眾追捧的對象。

(四)觀展與表演

Abercrombie和Longhurst將觀展解釋為:“看/被看”以及“觀看凝視/公開展示”,包含了觀看和展示雙重含義。從觀看的角度來看,《北京青年》的觀眾首先是出於對影像的追逐,他們在網上下載觀看,並搜尋大量的相關資訊,如劇情的發展、主人公的服飾、手機、發型等;從被看的角度來講,他們對於劇情有著強烈的情感投入,這種情感聯係會通過各種形式外顯出來,比如《北京青年》每晚24點更新兩集,很多觀眾都急於想提前知道更多的劇情進展,於是個別熱心的網友尋找各種視頻資源,同時還有人在網上將對劇情的思考和參與通過發帖的方式表現出來,一般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跟帖,也希望獲得讚賞和認同,這充分反映出了他們需要在他人關注的目光中搜尋、建構自我的主體性,從而成為他人觀看的對象。

(五)情感投射與自我認同

情感投射主要通過移情認識和感受到了劇中人物或者情感的內涵意義,再通過發帖寫劇評來表達對內容的感受和評價,而這份感受與評價便是該劇情感投射的客體,它讓發帖人自身認識到了自我,也同時讓其他人認識到了他,從而也跟帖表示對發帖人的認可,至此,發帖的人通過反觀自身和他人對自身的認可完成了自我認同的建構。

在新浪微博微吧裏攝影師淺川寫的一篇文章《此文送給任知了——但願你以後每一個夢,不會一場空》,後麵有很多人跟帖,網友“默伊凡”評價說:不知怎的,看完後有種莫名的傷感,心裏也充滿了感激,感激作者將這樣一個角色分析得如此透徹,感激麗坤將這樣一個角色演繹得如此真實,打心眼兒裏喜歡任知了,喜歡王麗坤……很多人都喜愛看《北京青年》,自然也有很多對於該劇的解讀和感悟,在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劇評中的過程裏,作者認識到了自我,也讓其他人體驗到了“他的自我”,並在此過程中發展出了對自我的建構,再加上此貼的跟帖中有網友感慨:“寫的真好”,這也從群體互動的角度為情感投射的主體“任知了”的自我認同建構推波助瀾。

四、結論與探討

本文從觀展表演範式的理論框架出發,探究收看《北京青年》的群體如何在廣泛的媒介影像中尋找/照見自我,從而實現自我建構。研究發現,他們符合Abercrombie和Longhurst筆下的擴散受眾概念,他們不僅被包圍在影像的洪流中無法逃脫,同時自己也在製造影像供他人觀看,在觀展中建構自我認同。(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文衛華.《想象.表演.認同—中國大陸美劇迷的身份/認同研究》.新媒體文化與藝術.2010(7)

[2] 鄧惟佳.《能動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複旦大學.2009(6)

[3] 殷樂.《媒介融合環境下歐美受眾研究的範式轉換》.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6)

[4] 鄧惟佳.《中國“美劇網上迷群”“角色扮演”中的自我認同建構》.新聞界.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