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劇《北京青年》看都市青年的群體認同
學術展台
作者:徐秋霞 唐曉蓉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徐秋霞(1986-)女,河南省駐馬店市,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
第二作者:唐曉蓉(1988-)女,山東省威海市,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新聞學。
摘 要:本文從觀展表演範式的理論出發,著重分析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北京青年》這一類群體是如何在網絡平台上進行著極富創造性的表演的,又是如何在媒介影像中照見自我,從而在日常複雜的語境中形成與建構身份認同的。
關鍵詞:觀展表演範式;消費;身份認同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使得消費開始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消費的盛行離不開大眾媒介的推波助瀾。而電視劇作為電視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消費特征日益明顯,其本身包含廣告、消費方式以及消費意識無孔不入的滲透給觀眾。
八月份由趙寶剛導演的電視劇《北京青年》開播五天後,收視率位列同時段全國第一,網絡點擊總量也輕鬆過億,劇中不僅引發了各個年齡層關於重走青春的話題討論,而且整個劇情中的消費性更是貫穿始終,影響著廣大觀眾。而本文研究的重點則是運用傳播學受眾研究領域中的“觀展表演”研究框架,試圖闡釋《北京青年》這類群體的自我構建過程。
二、研究框架
Abercrombie和Longhurst兩位將消費與認同的觀點納入受眾研究,重視受眾的媒介消費行為所展現的自我形象的建構,提出觀展表演範式。觀展有受眾看與被看的雙重行為含義,暗示當今社會一切事物都成為被觀展的對象。表演則指受眾以媒介影像為鏡子,想象性而又暗含自戀與自恨情緒的公開表演。
但如今媒介景觀日趨複雜,媒介影像消費的泛濫與日常生活商品化的趨勢,傳統的受眾概念不足以說明當下受眾所處的情境,Abercrombie和Longhurst又提出了擴散受眾的概念。擴散受眾是媒介融合後產生的擴散受眾,在彌漫的媒介景象中,即便沒有直接接觸媒介,卻不可避免和媒介相關的話題,終究會間接接觸到媒介形象,受眾被包裹在各種直接或輾轉的媒介形象中。
三、研究發現
(一)媒介滲透
當前的媒介環境處於一種飽和的狀態,生活在社會之中的人時時刻刻都無法避免影像的接觸,而媒介融合更是加深了受眾接觸媒介的機會。
《北京青年》在距首播倒計時一個月時,在京召開發布會,導演趙寶剛攜劇中的“四生六旦”一同亮相發布會,天津衛視播出長達六小時的《北京青年》“青春正能量”開播倒計時,不僅有《北京青年》獨家采訪曝光,還有《北京青年》職場篇、愛情篇、青春篇等超長片花,馬蘇做客《有問必答》等,此外,在人人網上,《北京青年》也有自己的公共主頁,同時,還開設了騰訊微博、新浪微博。
(二)影像大舉進入日常生活
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跨媒介傳播的方式使觀眾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對《北京青年》來說,他們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地點,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觸到媒介內容,而且媒介影像通過多種渠道滲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並介入社會互動和人際關係。在百度貼吧論壇上,有的討論劇情的發展,有的討論演員的衣服和發型,還有的人討論你像北京青年裏麵的誰等等,可謂是話題十足,而且,走在大街上或音像店,甚至是手機鈴聲,都能聽到《北京青年》中的插曲“怒放的生命”與片尾曲“存在”,在京東商城網站上,隨處可見他們為京東拍攝的宣傳圖片,讓劇中人物生活在“過日子到京東”的習慣中,把“過日子到京東”渲染成都市白領的時尚生活方式,通過劇情的不斷展現讓這種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覺中感染觀眾。